做践行教育家精神的青年党员教师

■成都市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裕正 ■成都市天涯石小学 尹胡蝶

《教育导报》
2024年第84期(总第3979期) 导报三版

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青年教师是教师群体中最积极、最有活力与生气的重要力量,青年党员教师是青年教师的代表,有着党员和教师双重身份,更应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积极践行教育家精神,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于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发挥好榜样模范作用。

一、铸师魂,传精神:以“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和“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铸师魂。

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的指路明灯,是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的重要根基。青年党员教师要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以远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中国情怀,深刻认识到教育工作对于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重要性,将个人事业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扎实学好知识、练就过硬本领,成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同时,青年党员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升自身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是教师的崇高境界,是为人师者的责任,是成为教育家型教师的人文底蕴。青年党员教师要有广阔的视野,积极关注社会发展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将教育和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让学生能够更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青年党员教师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学科知识教学相融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经典诵读、传统文化小讲师等,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修师德,树榜样:以“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修炼师德。

仁爱的教育情怀是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之本,是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的情感力量和源泉。青年党员教师要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用细心关怀每一位学生,用耐心教导每一位学生,用爱心温暖每一位学生,以爱育爱,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在三尺讲台上实现自己的教育人生价值。同时,要甘于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主动承担学校教育教学相关工作和任务,如爱心帮扶、关心随班就读学生、支教和献课等,为学生成长、学校发展奉献青春力量。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为人师表的境界修为,是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的基本准则。青年党员教师要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关爱学生,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不仅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引导学生为学、为事和为人。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不歧视、不体罚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仅要注重自己的仪表仪态和言行举止,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和课堂纪律,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工作作风为学生示范;更要在社会上和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传播正能量,用实际行动展现教师的良好形象,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三、强师能,育人才: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和“勤学笃行、求实创新”的躬耕态度增强师能。

卓越的育人智慧是科学施教的方法路径,是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的匠心锤炼。青年党员教师要积累“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启智润心,就是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指导,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和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材施教,就要走近学生,通过设立班级“星语信箱”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敢于“说出心声”的平台与机会,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习需求,针对不同学生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求索的躬耕态度是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是成为教育家型教师的修炼之道。青年党员教师要保持“勤学笃行、求实创新”的躬耕态度。教育面临的是一群又一群求知若渴的学生,青年党员教师一定要勤学笃行,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态度,做终生学习的践行者。认真钻研教材文本,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精准把握自己所教学科的核心知识与核心素养,科学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同时,要敢于走出舒适区,接受新挑战,通过承担公开课、示范课和教研课等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为其他青年教师树立榜样。

【本文系成都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校领导体制改革背景下党务工作队伍胜任力提升策略研究”(编号: CY2023ZD06)成果之一】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