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南,盆周山区较多,“城挤、乡弱、村空”的矛盾在眉山显得更为突出。怎样化解矛盾?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眉山市按“组团发展、统一资源”的思路,整合现有资源,于2021年率先在全省探索推进学区制改革,在洪雅县先行先试,逐渐在全市铺开。通过实行“学区制”管理,全市教育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探索学区制改革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均衡发展是根本取向,优质发展是价值追求,办学模式改革是关键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将试行学区制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2021年以来,眉山市以洪雅县为试点,实施学区制改革,探索推进“335”模式,即:组建3大学区,办好3类学校,实行5个统一,重组、整合、优化教育教学各类资源,实现了学校的科学布局、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办学质量的普遍提升。
以点带面推进
构建优质均衡新格局
合理划分学区。县(市、区)结合县域内片区划分工作,尊重当地历史沿革、学生就学习惯和办学规律,依托片区划分学区。每个学区以2所不同学段、规模适宜、发展水平较好的义务教育学校作为学区中心校,每所学区中心校带若干所薄弱学校、小规模学校,结成数个办学共同体,形成以强带弱、区域一体发展的学区构架。
健全体制机制,以学区中心校带动学区内成员学校共同发展。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遴选办学理念先进、学校治理绩效突出的优秀校长担任学区中心校校长。学区中心校与其所带成员学校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学区中心校校长负责本学区的组织运作与各项工作的管理,按照相关规定程序统筹调配教师、教学设施等教育资源,协调学区、学校、家庭、社区(村)以及社会力量代表共同参与学校、学区建设,搭建发展平台,促进学区内各学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学区各成员学校校长负责本校具体事务,根据相关制度履行成员学校的义务,实现校际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共同进步。
促进教师流动。深化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机构编制部门统一核定县域内教职工编制总量并动态调整,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实际和工作需要使用编制,人社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统一核定县域内教职工岗位总量,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在学区所属学校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最高等级限额内,对教职工的岗位进行集中调控、集中管理。学区中心校对成员学校的岗位进行统筹管理,调配成员学校教师资源,统一开展教师职称评聘、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向学区内偏远农村校(点)轮岗、交流的教师倾斜。
实现改革效益
破解教育事业发展瓶颈
破解“城挤乡弱村空”难题。在坚持就近就便的前提下,实行适度集中,让分散的农村学校迅速团聚起来,组建成学区,每个学区既有核心名优学校,又有中游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以核心校为引领,通过由优秀的学区长管理多个学校,让先进学校文化、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得以有效扩展,真正办好家门口的学校。
破解师资队伍不均衡难题。实施学区制改革后,学区内更加便于实施优秀教师跨校兼课,可从多层面、多形式促进优秀教师资源共享。同时,建立健全学区内师资流动保障体系,优秀教师通过同一标准的考核与培训,提高教师学区教学意识,增强教师的学区归属感,既防止教师随意流失,又可避免教师因长期不能流动,造成职业倦怠感,影响教学水平。
破解校际管理考核分散难题。通过科学划分学区和学校的职责范围,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学区长学校、学区其他学校的管理层级和关系,赋予教育行政部门、学区长学校办学资源配置、师资调配、教育教学管理等职责和管理权限,统筹对学区办学资源的配置、校长及教师的调配、学区整体绩效考核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并将学区长和学区管理人员从事的学区管理工作计入工作量,建立基于学区管理成效的激励机制,搭建学校管理交流平台,提升每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
(内容来源:眉山市教育和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