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刚(化名),一个性格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强的孩子,曾因缺乏安全感和社交能力,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时常与同学发生矛盾。通过收养小猫“四月”,他不仅学会了责任和关爱,还逐渐建立起和谐的同学关系,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成为一个善于表达情感、懂得关爱他人的人。
这是一个由一只小猫引发的成长故事。小刚的转变,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家校共育的力量,也提醒所有教育者,把握契机就是最好的教育。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温暖的故事,从中学习、思考。
“四月”的到来
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
4月,一个午后,刚经历一场小雨洗礼的成都市白果林小学生机勃勃。“哇,好可爱啊!”“我可以摸一下吗?”二年级1班的孩子们把班主任张老师团团围住,“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兴奋和好奇。
在孩子们的热情“围攻”下,一只浑身湿漉漉的小猫从张老师的怀中探出头,发出微弱的叫声。这是一只刚出生没多久的幼猫,在学校一位老师的汽车底下躲雨时被发现,寻找失主无果后,被张老师带回了班级教室。
“从今天开始,这只小猫就是我们班的一员了。谁愿意收养它?”张老师话音刚落,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
“张老师,我以前养过猫,我有经验,我想收养它!”一个略带急促又异常坚定的声音响起。张老师循着声音望去,原来是从一年级开始就被同学们视为“刺头”的小刚。
张老师笑着对他说:“小刚,我记得今天是你的生日,看来你和这只流浪猫有缘,你能保证好好喂养它、照顾它吗?”突然被点到名字的小男孩一脸不可置信,没想到张老师不仅记得自己的生日,还送给自己这样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小刚毫不犹豫地点头承诺:“我能保证!”
在张老师的提议下,全班同学集思广益,为这只小猫取了一个寓意美好的名字——“四月”,象征着它在春意盎然的日子与大家相遇。随后,一场简单而隆重的“交接仪式”在全班同学的见证下举行。小刚小心翼翼地从张老师手中接过“四月”,怜爱地将它抱在怀里,同学们纷纷围拢过来,与小刚一同逗弄小猫,分享这份特殊的喜悦。
“小刚是个比较特殊的孩子。他性格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强,对外界有警惕性和攻击性,常常因表达能力差和同学发生矛盾,犯错后容易逃避责任,有后悔的情绪但又屡教不改,这些情况给同学和班级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张老师说,和小刚妈妈取得联系,征得她的同意后,流浪猫“四月”正式被小刚收养。
孤独的角落
一个男孩的自我保护
刚接手一年级不久,小刚就引起了张老师的注意。“几乎每天都有同学来告状,科任老师也频繁反映他的问题。”她发现,小刚缺乏规则意识,无论是善意的提醒,还是严厉的批评,他都难以接受,甚至选择逃避。
有一次,全班同学排路队,小刚一直在队伍里动来动去,排在后面的同学出于好意,轻轻拍了他一下,让他不要乱动,小刚当时没有什么反应,没想到两天后,当这个同学路过小刚座位旁边时,小刚突然向他吐口水。
张老师赶到教室,发现小刚躲在课桌底下,怎么都不肯出来。即将到午餐时间,她劝小刚先去吃饭,之后再处理这件事,但小刚倔强地低头不语。就在张老师将凳子挪开时,小刚猛地一下冲出教室,朝楼下跑去。
张老师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经过一层层寻找,她在一楼楼梯背后的角落里找到了小刚。小刚抱着双腿,蜷缩在这个三角形空间里。看到这一幕,张老师蹲下来静静地陪在他身边。十多分钟后,小刚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在张老师耐心的询问下,他结结巴巴地说出了事情的经过。
“小刚对个人空间的保护意识极强,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个人空间保护机制。个人空间是个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一种虚拟范围,对个体的存在和行动至关重要。小刚可能在人际交往中曾受过伤害或者缺乏安全感,因此采取了过度的自我保护措施。”学校德育处教师黄老师参与到对小刚的帮助中。她发现,小刚不允许身上有一点脏东西,对于他人的触碰也非常敏感,这表明小刚控制欲较强,希望通过维持自身的整洁和避免他人的触碰来维护自己的个人空间。这种过度的自我保护意识可能是小刚对外界不信任和攻击性行为的根源。
在和小刚妈妈的多次交流中,两位老师逐渐了解了小刚的家庭情况。“小刚父母的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教育理念分歧较大。爸爸喜欢套用自己的经验,不理解孩子;妈妈喜欢唠叨,遇到问题一味指责,双方都缺乏耐心和理解。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小刚缺乏自信和自我认知能力,同时也容易对他人产生误解和偏见,影响个人成长和社交能力的发展。”黄老师说。
两位老师意识到,要帮助小刚,需要从改善其家庭教育方式、提高他的自我认知能力入手。“也许通过养育小猫能让他树立起责任和担当意识,展现出内心的温暖和善良,帮助他和同学们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张老师说。
成长与改变
找到能触动孩子内心的契机
自从将“四月”带回家后,小刚的生活便充满了忙碌与快乐:为猫咪准备小窝、每天清理猫砂、给它喂食喂水……小刚的父母同样对“四月”宠爱有加,这个新成员的到来,不仅为家庭增添了乐趣,更成为了全家人共同的话题和情感交流的纽带。
在学校,小刚不再像以往那样对其他同学充满敌意,而是乐于分享“四月”的点滴,与大家建立了更加和谐的关系。“四月”的出现,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小刚的心门,也成为他情感寄托和社交练习的重要媒介,他开始学习用更加温柔、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人和事。
二年级升三年级的暑假,张老师、黄老师和另一位副班主任代表全班到小刚家探访“四月”,顺便也进行一次了深入的家访。
在和小刚父母交流的过程中,小刚妈妈谈到一个细节:有一次,“四月”在家中调皮捣蛋,被小刚逮个正着,他对着小猫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那一刻,小刚妈妈仿佛在儿子身上看到了自己和丈夫的影子,平时小刚犯了错,他们也是这样简单粗暴地“教育”一顿。而“四月”在面对责骂时的反应,更是和儿子一样,第一时间选择了躲避。
黄老师敏锐地指出了问题所在:“对于独生子女而言,成长过程本就孤单。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过激,只会让孩子在心理上更加孤独,对外界产生抵触情绪。”她告诉小刚父母,“四月”的到来,让小刚感受到了快乐和被需要的感觉。这种亲密关系不仅增强了他的自我价值感,也让他学会了如何与人建立信任,提高了他的社交能力。小刚对“四月”的细心照顾,也反映出他内心对于外界关注的渴望。这种渴望可能源于家庭环境、社交关系或是其他方面的经历,表明小刚希望在和外界的互动中,得到更多的认可和赞赏,而非严厉的评判。
如今的小刚,早已不再是那个孤僻、好斗的孩子了,他学会了如何与人和谐共处,如何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陪伴“四月”长大的过程中,小刚写了许多关于小猫的日记,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内心的柔软与善良。
小刚的成长让黄老师既惊喜又欣慰,她说:“有时候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在于找到一个能够触动孩子内心的契机。而这需要老师和家长用心观察、耐心引导、爱心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