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市宝峰小学:点燃学生科创“星火”

■本报记者 钟兴茂

《教育导报》
2024年第93期(总第3988期) 导报二版

近日,隆昌市宝峰小学的科创教室内又多了3张获奖证书。学生们在2023-2024学年中国“芯”助力中国梦——全国青少年通信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通信技术应用挑战赛”(小学低龄组)的全国总决赛一二三等奖。满满一面墙的奖状下,几个五年级的学生正在做着机器人的对抗训练,为下一场比赛做准备。

“科创教育,真真切切地让我们这样一所城乡接合部小学的师生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宝峰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曾德告诉记者,学校从2020年起,率先在全市开展科创特色教育,走过了一段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如今收获满满,不仅在县、市、省级,乃至全国的竞赛和展示活动中屡次获奖,学生也变得更加自信、好学、上进。“开展科创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让学生在成长中保持好奇之心、勇于探索。”曾德说。

师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宝峰小学地处隆昌城郊的工业园区附近,2017年建成投用,绝大部分生源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2020年,为了实现学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需求,学校开始探索特色化办学。“书香校园、农耕文化……我们做了很多调研,考虑到学校地处工业园区,最终选择了科创教育特色。”曾德说。

彼时,在隆昌市这样的县级市,科创教育还是很新鲜的事物。一所城乡接合部的新建学校要第一个“吃螃蟹”,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师资哪里来?是宝峰小学面临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为此,学校在师资本就紧张的情况下,积极动员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转岗。计算机专业毕业,但教了近十年数学的教师范静就这样成为学校第一位专职信息科技教师。

与此同时,学校还通过考调、跨学科整合等途径,破解“有生无师、有师不专”的人才困局,形成了以信息科技教师为主,科学、美术、音乐教师为辅,其他教师协助的科创教育团队。团队成立后,老师们通过参加各种线上线下专项培训,不断提升科创教育专业能力。

如今,宝峰小学在原教育团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创想家科创教育工作室”,工作室以培养“专业能力强、指导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的“三强”教师为发展方向,以培养“具有科学创新素养的新时代少年”为育人目标,成为全校科创教育的中流砥柱。

课程:由简至繁,由繁至精

师资的问题有了着落,又该如何开发课程呢?

科创教育初期,在缺乏专业教室和训练室的情况下,宝峰小学的课程落地从做好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整合与拓展入手,开发出信息科技类的创意编程课、人工智能课,科学类的科技小制作、小发明课,美术类的科幻画课、创意手工课,语文类的想象作文课,数学类的计算思维课,社团活动的智能机器人课、无人机课、3 D打印课等。

“这些课程普及性强,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热情和发展创新思维。”曾德说,这种灵活多样的泛化课程形式,既减少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雷同,也减轻了师生的负担,让师生愿意参与,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

科创教育的落地很快就显现出效果。2021年,宝峰小学参加四川省第二届“朵朵未来·机智如你” STEAM科创大赛,2人获得一等奖,2人获得二等奖,15人获得三等奖。得到了认可,学校的科创教育之路也越走越坚定,持续性投入专项资金40余万元,建设创意木工室、科创比赛训练室、无人机教室、编程教室、科学实验室等。如今,学校已经拥有五类共7间科创教育专用功能室,机器人教学套装200套、无人机70架、3 D打印机4台、激光雕刻机1台、科学实验套装300套。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宝峰小学也形成了精细化的科创教育课程体系——“三步三类”阶梯培养课程进阶模式。“三步”就是“普及、推优、拔尖”3个阶梯式培养,即三年级实现编程、机械结构全普及,四年级推荐优秀学生进入社团,五六年级选拔种子选手进入校队。

未来:“崇创”文化,无限可期

“我们学编程两年了,同学们都很喜欢,明年我想争取进校队。”四(1)班学生石家屹说。刚刚结束的编程课,老师留下了“小马过河”的思考,他回答完记者问题,便和同学投入到讨论当中。

如今,宝峰小学科创氛围浓厚。学校不仅有体系化的课程,校园处处是科技创新的影子。三栋教学楼分别以“培智、尚理、崇创”命名;走廊被打造成信息科技、创客文化、科学知识、科学家长廊、科幻画长廊五大主题文化区和科创作品展示区。学校的校园文化也以科学普及为主线,贯穿“梦翔九天、智创未来,未来世界、由你创造”的“崇创”文化内涵。

为此,宝峰小学还从“五个一”活动、校园科技周、科创竞赛等方面架构起了完整的实践活动网络。“五个一”活动,即读一本科技书、讲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制作一件科技作品、写一篇科学小论文、参加一个科创研学活动。每年12月,学校还会举办校园科技节,并评选“崇创”之星。

“‘崇创’就是崇尚创新、创造、创作等,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未来不是我们想要去到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曾德说。关于学校科创教育的未来,他表示,将进一步探索科学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融合,培养聪明、自信、团结、自律、勇于开拓创新的好少年。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