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泸州市将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持续推动校点布局更合理、办学机制更灵活、教学管理更公平、师资配置更均衡,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夯基赋能,筑牢优质均衡“硬支撑”。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挤乡弱村空”问题凸显,要着力完善政策保障,补齐农村硬件短板,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以规划为引领,推进校点布局集约化。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快重塑城乡义务教育空间版图,推动学校布局由“行政区”向“经济区”转变。以创建为抓手,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以投入为保障,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坚持市级统筹、以县为主,推动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和“三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确保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切实保障义务教育高质高效发展。
扩优提质,厚植优质均衡“软实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生命线,不仅要重硬件,更要重软件。以点带面,深化学区制治理。按照“位置相近”“连片发展”“新老结合”的思路,结合县域内片区划分学区,统筹调配学区教育资源,系统推进育人模式创新、课堂教学变革、科研课题攻关、信息技术赋能,连片带动片区内学校办学水平提升。以强带弱,深化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龙头学校在管理、师资、教研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通过集团校内部干部挂职交流、互派教师走教、教学实施同步、评价捆绑考核,让优质学校的先进文化、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有效扩展。以城带乡,深化信息化建设。全域推进“互联网+教育”改革,依托互联网打造同步课堂,推动城乡学校同步学习、同步教研、同步培训,营造更加公平、高效的教育教学环境。
减负增效,释放优质均衡“新动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落脚点,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既抓常规管理,又抓创新突破,实现义务教育减负与提质并进。向课程要品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构建、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和课程体系,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加强学科实践、跨学科实践和综合实践,在义务教育阶段就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向课堂要效率。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狠抓教师“上好课、命好题、备好考”,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入分析教情、学情,注重差异化教学,不断提高作业管理水平、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持续巩固“双减”成果,推动教育质量、均衡发展“双升”。向课题要价值。泸州市于2023年整合市域内教科研力量,创新成立“1+3”教科研共同体,以项目式深入推进课题研究,有力地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聚智赋能。
强师提能,稳固优质均衡“基本盘”。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备条件。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第一标准,组建“四老”(老局长、老校长、老教师、老教研员)教育服务团,选树银龄榜样、师德标兵,讲好师德好故事,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以按需施训、分类实施、注重实效为原则,深化精准培训改革,重点开展校(园)长、班主任和骨干教师培训,实施名优教师培养工程,大力加强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坚持“市域调剂、以县为主”建立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机制,依据教职工配备标准实行“一年一调整”。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机制,深化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进一步优化教师交流补充机制、专业成长机制、奖励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资源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