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教育导报》
2024年第95期(总第3990期) 导报一版

绵阳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增加教育投入,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项目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切实转变基础教育发展方式,努力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加大投入 优化布局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2018年至2023年,绵阳市城市化率提高至54 .29%,城市常住人口增加6 .5万人。该市科学测算就学需求,持续优化教育资源,探索健全更加普惠、可及、便捷的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在教育投入保障上,严格落实“两个只增不减”,2023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超过80亿元,比2018年增加46 .33%。连续3年将幼儿园、中小学学位扩容作为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在主城区、中心镇、人口净流入地等累计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中小学209所,增加学位9 .3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升至86 .12%,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学生比例提高至92 .1%,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覆盖面率提升至70 .51%。

在学校布局调整上,制定《绵阳市县市区(园区)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方案(2021-2025年)》,按照“幼儿园和小学低段就近、小学高段相对集中、中心小学进镇和初中进中心集镇、高中进县城”原则,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截至当前,绵阳市调整学校257所(义务教育学校174所、幼儿园82所,高中阶段学校1所)。

深化改革 提升质量

办好学生家门口的好学校

交流轮岗“升级”,激活教师队伍“新动能”。深入推进优秀教师交流、优秀校长培育,推动优秀师资学区内、县域内和跨片区“大循环”,将县域内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交流轮岗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教师不少于应交流轮岗教师10%的比例要求提高到15%。交流轮岗优秀教师7000余人次,“双向交流”优秀校长100余名,新培育提拔校长400余名。

名师名校长领衔,培养基础教育“大先生”。以培育“卓越校长”、建设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为抓手,构建“一带一、一带多”梯队人才培养机制,创建国家级名校长工作室2个,省级中小学名校长、卓越校长工作室35个,入选全国首批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2人。

优质资源共享,满足群众“上好学”需要。通过对口帮扶、协作共建、大学区治理等方式,努力实现群众出门就有好学上的目标。建成优质发展共同体(办学集团)64个,覆盖学校409所。建成主播学校27所、专递课堂接收学校101所,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实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全覆盖,惠及师生5万余名。

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

让每一名学生拥有出彩人生

大力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每年组织大中小幼20余万名学生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让爱国主义基地变成“课堂”,让革命遗址、文物资料、发展成果变成“课本”。

立足科技城定位,建设国防科技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大力推进国防军事后备人才小初高一体化贯通培养,建立10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建设于敏科技中学,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国防科技后备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机制,让后备人才更加符合国防科技工作需求。绵阳中学作为空军2015年确定的“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承办中学,创办以来,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合格飞行学员。近3年,绵阳市向空军、海军输送飞行学员150人。

“多技”赋能,让更多学生拥有出彩人生。连续10余年举办中等职业学校师生技能大赛,并纳入绵阳市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符合条件的获奖选手有机会参评“绵阳技术能手”,推荐参加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等。每年定向培养4000余名急需技能人才,学生毕业即就业。坚持特教特办、健全普惠保障机制。涪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探索实行的“融合教育”办学模式经验被收录于《中国残疾人事业蓝皮书》。

(内容来源: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