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学生家长表示,一种“死亡游戏”流行校园,该游戏被称为“梦回大唐”或“死亡三秒”,自家孩子在游戏后晕倒,直到第二天还感觉头痛、头晕。目前,不少学校和警方纷纷发出提醒,对此类行为应及时制止。
据悉,此类游戏曾在海外流行一时,它通过一系列危险动作让参与者快速陷入窒息、缺氧状态,严重的可能造成脑损伤、心脏骤停,甚至危及生命,多名青少年因此丧生。早在2007年,教育部就对此明确表态,称“死亡游戏”极易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要求学校加强管理。
生死岂能“游戏”?显然,此类危险游戏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我们必须及时遏止,避免其造成严重后果。但为什么这样的游戏一次次“改头换面”,“潜伏”在青少年的身边?
究其本质,青少年群体探索欲强、好奇心重,猎奇心理驱使他们更容易被看似“新鲜”“刺激”的事物吸引。但相较成年人,青少年缺乏对风险行为的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从众心理更强,当不良行为在群体中蔓延,青少年更容易误入歧途。
事实上,近年来关于青少年沉迷各类不良游戏的案例屡见不鲜,如“集烟卡”“养臭水”等都曾风靡校园,此类现象折射出:现在的孩子身处高速发展和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和信息的冲击,更容易产生“空虚感”,也更需要足够多的优质游戏和爱好为他们提供排解压力、宣泄情绪的渠道。因此,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游戏,让他们的好奇心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孩子内心富足时,便不会被没有价值的事物吸引。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更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并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帮助其养成积极健康的爱好,以此填充他们的闲暇时光。
学校应为学生开齐开足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等课程,培养学生掌握一两项受用一生的技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家长应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同孩子进行健康有益的互动,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简单粗暴地制止孩子不参与某项游戏容易出现“治标不治本”的情况,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对游戏的态度,甚至可能滋生孩子的逆反心理。
游戏的灵魂是有趣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孩子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选择游戏。因此,我们要格外关注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重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当青少年内心足够强大、足够阳光时,自身对游戏的鉴别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具体而言,家长和学校可以有组织地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等,让孩子在科学的引导下正确看待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从而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惜生命。社会组织和监管部门也应提高警惕,及时甄别游戏中“阴暗”“扭曲”的成分,为青少年撑起保护伞。
人生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价值观引导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全社会需共同携手,承担起为青少年树立健康价值观的责任,让危险的游戏远离校园,让健康的游戏陪伴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