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法》出台的背景、重点及影响

杨其勇

《教育导报》
2024年第104期(总第3999期) 导报三版

在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持续关注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以下简称《学前教育法》)正式出台。《学前教育法》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从《学前教育法》出台的背景、强调的重点以及对学前教育的影响进行探讨。

背景:回应时代需求

《学前教育法》的出台紧密关联着我国当前的人口政策和教育发展需求。近年来,我国面临出生人口下降的挑战,政府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旨在减轻家庭负担,提高养育质量。此外,政策背景还包括对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的重视,以及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学前教育法》的制定,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旨在通过法律手段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普及、普惠、安全和优质发展,提高全民素质。该法律的出台也是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对学前教育重视的体现,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转化为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法律规范。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学前教育法》的出台,不仅是对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的回应,也是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前瞻。法律的制定,体现了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进入了法治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重点:公益普惠

首先,《学前教育法》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公益普惠性质,要求政府主导,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这一规定,旨在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无论其家庭背景如何。

其次,凸显儿童中心。《学前教育法》规定学前儿童享有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依法平等接受学前教育等权利,强调要尊重学前儿童人格尊严,倾听了解学前儿童的意见。这一规定,体现了对儿童权益的尊重和保护,确保学前教育真正以儿童为中心。

再次,法律强化了政府责任。《学前教育法》规定发展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明确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财政补助经费的分担机制,确保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合理比例。这一规定,体现了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主体责任,为学前教育提供了稳定的财政保障。

最后,法律对幼儿园教师、园长、保育员、卫生保健人员等应当具备的条件进行了明确,要求严格聘用管理,规定幼儿园聘任教师等工作人员应当进行背景查询和健康检查。这一规定,旨在提升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确保儿童的安全和健康。

影响:保障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前教育法》的实施,将对学前教育产生全方位的积极影响。法律的出台将推动幼儿园教育环境和硬件条件的改善,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从而提高教育质量。随着法律的实施,我们可以预见,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将得到显著提升,教育设施将更加完善,教师队伍将更加专业化,儿童的学习环境将更加安全和健康。

法律推动城乡幼儿园在管理制度、发展规划、教研活动、资源配置等方面趋向一体化,实现城乡幼儿园办园条件均衡发展。这一规定,将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法律强化了政府在学前教育中的责任,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资源。法律规定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负担保育教育成本、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有助于增加学前教育的财政支持。

法律对幼教队伍资质提出严格要求,明确幼儿园教职工应当具备规定的条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或者受过相关专业培训。这一规定,将提升幼教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儿童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法律要求建立健全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幼儿园周边治安管理和巡逻防控工作,加强对幼儿园安全保卫的监督指导。这一规定,将确保儿童的安全和健康,为儿童的成长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法》的实施将对学前教育产生全方位的积极影响,从提升教育质量到确保教育公平,从加强师资建设到完善监管体系,都将为我国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随着这部法律的深入贯彻与执行,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学前教育将步入更加辉煌的发展阶段,续写普及普惠、安全优质的新篇章。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教授)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