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与精神扶贫双翼齐飞

——省教育厅精准扶贫对口帮扶武胜工作纪实

(杨四海)

《教育导报》
2017年第49期(总第3066期) 导报一版

5月15日一大早,武胜县万隆镇飞来石村冬枣种植业主曹勇就带领工人们来到地里除草、施肥。初夏的阳光照耀着大地,漫山遍野的冬枣树枝繁叶茂,青翠欲滴。“朱厅长等省教育厅领导每次来村里,都要到冬枣产业园看看。没有领导们的关怀和帮助,就没有冬枣产业的发展壮大。”曹勇的言语里充满感激之情。

2013年初,在外打工的曹勇回到村里发展冬枣种植业,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经济效益并不明显。2015年7月,定点联系该村脱贫攻坚工作的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来到冬枣园里调研,鼓励他把冬枣产业做大做强,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随后,在朱厅长协调下,四川农业大学派出专家深入该村传授技术,共建冬枣产业园。如今,这里的冬枣产业已经发展到300亩,2016年实现产值10余万元,带动了全村群众积极发展各种产业。

飞来石村是省教育厅定点帮扶武胜脱贫攻坚的缩影。2015年以来,该厅充分发挥全行业智力密集、人才荟萃、技术雄厚等优势,切实创新理念和方式,坚持产业扶贫和精神扶贫两手抓,让贫困群众鼓起钱袋子的同时,精神生活不断丰富,挺起腰杆迈向小康路。

产业扶贫让贫困群众的钱袋鼓起来

“请问还有双河香米吗?我想买20斤。”“对不起,香米已经卖完了。您可以购买香藕、香酒、香鸡等产品。”5月10日,在武胜县猛山乡双河村,省教育厅下派该村第一书记王国强正在和客户谈论生意。“我们村的双河五香产品在网上供不应求,今年计划扩大生产规模,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王国强信心满满地表示。

2016年,王国强带领本村群众种植四川农业大学免费提供的优质稻谷新品种,命名为“双河香米”。由于这种大米的口感好,消费者纷纷通过电商平台进行抢购。王国强趁势把村里的香鸡、香酒、香藕、香柚产品集中放在网上销售,打响了“双河五香”电商品牌,提升了农村土特产品的价值,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根本。只有通过发展产业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贫困群众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为此,省教育厅下派武胜驻村第一书记陈贵均、廖树德等人纷纷开动脑筋,八方借力,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流转土地种植中药材黄精,创新开展“借羊还羊”扶贫模式,引进业主搞林下生态养殖,吸引外来投资建设小型生态农庄……一系列举措让贫困群众的钱袋子渐渐鼓起来了。

精神扶贫让贫困群众的腰杆挺起来

5月9日晚8点,武胜县真静乡海钟村文化广场。伴随着悠扬的旋律,一群农村妇女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我们能够像城里人一样跳坝坝舞,离不了李老师的功劳哟!”谈起这支坝坝舞队的来历,村里人纷纷称赞省教育厅下派驻村干部李昌玉。去年,该村文化广场建成后,她争取爱心企业免费赠送了电脑、音响、投影仪等设备,又手把手教大家学习舞蹈,该村史上第一支坝坝舞队由此诞生,成为了乡村文明的亮丽风景线。

事实上,农村坝坝舞并非海钟村的“专利”。在省教育厅下派干部驻村帮扶的白坪乡隘口村、猛山乡双河村等地,跳坝坝舞已经成为村民们的文化夜餐。

“文以载道,成风化人。”省教育厅下派干部深刻认识到,当前农村群众的贫困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唯有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同步扶贫,才能让贫困群众挺直腰杆做人,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按照这一理念,省教育厅帮扶干部们纷纷行动起来,打响了精神扶贫战。飞来石村第一书记杨驰云充分挖掘村史文化,编制《飞来村村史》,建立“村史博物馆”,拍摄纪录片《飞来石的传说》,增强了村民们的自豪感。隘口村第一书记向常中策划举办了首届“隘口好人”、“隘口致富能手”评选表彰活动,为全村树立了良好风气。双河村第一书记王国强邀请从该村走出去的四川大学博士生回村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勉励乡亲们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努力把子女培养成国家栋梁。青龙湾村第一书记隗送爽办起了锦绣书屋,为村里留守儿童建起了精神家园和文化乐园。锡壶沟村主任助理王显春邀请成都体育学院学生到村里举办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引导群众在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同时,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