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的端午

■谢祺相

《教育导报》
2017年第52期(总第3069期) 导报四版

端午节因水而生,不管是投江而去的屈原,还是龙舟、粽子、菖蒲这些节日符号,都与水有关,端午节是一个湿漉漉的节日。

端午的阳光热烈,它总希望人们忘记过去的悲伤,过去的已经过去,生活如同滔滔江水,总是一直向前,人们必须要从悲伤中走出来。可阳光晒不干潮湿的端午,不管是泪水也好,江水也罢,一个潮湿的端午更符合人们的心情。历史上的那些事既复杂又简单,谁都有报国的热忱,谁都有诗人的情怀,却没有几人可以义无反顾地走向江水深处,让自己最后的诗声回响在五月的天空。人们的每一份努力都促进了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每一声慨叹都留在自身的反思当中。或许遗忘才是最好的方式,可人们却选择了怀念,选择了将一个本来普通的日子变成了节日,而且是湿漉漉的节日。

泪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喜悦的泪,二是悲怆的泪。即使时光过了千年,那些昔日的情绪已经平复,可史书当中的泪迹永存,斑驳成奇怪的图案。一滴泪增加不了江水的水量,所有人的泪水却可以让江潮澎湃,江边潮湿的风吹来吹去,总有一个无法忽视的主题。江涛声声,似吟咏流传千古的诗篇,又似述说不屈的斗志,君与臣,官与民,说白了都是黎民苍生,都是历史的过客。我们总在否定着什么,我们又在肯定着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一个为了纪念的节日,一个有关祭奠与传承的节日,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有资格说上几句,都有权利流上几滴泪水。

水生的端午,端坐在龙舟之上,穿越千年而来。我们看到的水就是水么?我们看到的江就是江么?那奔涌的也是历史长河,那龙舟上的船夫正是百姓的化身,那激越的鼓点正是历史的脚步。曾几何时,战乱四起,民不聊生,江水被迫改道再改道,但仍然东流入海,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信念。面对江水,清澈时,可以当镜,照出生活中的家长里短,照出小儿女的情爱绵绵,照出普通百姓的幸福和忧伤;浑浊时,里面隐藏着太多的不确定,有妖魔鬼怪,有牛鬼蛇神,有尔虞我诈,尽管令人不喜,但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历史的真面目。理想主义固然好,但代替不了人们的真实情感,抵消不了底层百姓的悲伤。一个人有悲伤的权利,一条江却不能有悲观的想法,一个人可以选择结束生命,选择灵魂的涅槃,一个节日却不能言不由衷、虚与委蛇。

水生的端午隆重而热烈,让人们心甘情愿地膜拜阳光、感激雨水。但节日只有一天,明天,龙舟该歇息,雄黄酒已饮尽,檐下的菖蒲和艾草已枯萎,剥过的粽壳已蜷缩,过完节日的人们将走进农田开始耕耘或收获,这才是生活的常态。但端午后的江水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多了一分更为复杂的情感,也多了一分淡定和从容,也许,这就是节日的作用。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