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教育系统驻村帮扶成效显著——

授之以渔贫困村“破茧成蝶”

■本报记者杜蕾

《教育导报》
2017年第53期(总第3070期) 导报一版

抓教育引导,促群众求变求发展;以产业引领,促贫困户增收致富。……在这场扶贫攻坚战役中,乐山市教育系统7个驻村帮扶组,将扶贫扶智与帮助各村练好“内功”相结合,使扶贫效应成倍放大。随着一个个产业培育发展,百姓观念一点点改变,贫困村发生了深刻变化,自我造血能力不断增强。

日前,记者走进乐山市教育系统驻村帮扶的峨边彝族自治县宜坪乡泉水村、黑竹沟镇依乌村和井研县高凤乡双埝村,探寻其教育扶贫之路。转变观念——

点燃群众发展激情

“新生儿出生3至5天后,会出现乳房肿大,这是正常生理现象,会自然消失。你们要提醒其父母不要去挤。”5月的一天,峨边彝族自治县宜坪乡泉水村村委会活动室内,来自峨边民生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老师雷惠珠拿着婴儿模型,教村民学习婴幼儿的日常护理。

这是泉水村组织的家政服务技能培训班,为期23天,村里贫困户在家的劳动力必须参加,其余村民自愿参与。培训班接下来还将进行老年人护理、计算机知识、烹饪基础等课程。

“根据走访调研,我们发现除自然条件恶劣外,村民文化素质较低、缺乏致富技能是主要致贫原因。”泉水村驻村第一书记、乐山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教科室主任吴跃川说,泉水村位于峨边西部最边缘,贫困发生率为全市贫困村榜首。

为转变老百姓观念,吴跃川和村委会和县人社局联系,请来职业技能培训的老师给村民技能培训。同时,借助乐山一职中资源,开设农民夜校,进行养殖、种植、电商等培训。“学到了很多有用东西,眼界也开阔了。”村民罗洪成告诉记者。

扶贫先扶智,乐山教育系统7个驻村帮扶组从转变群众观念入手,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抓教育引导,促进百姓转变思维方式。

各驻村组先从党员干部身上下功夫,规范村两委工作,培养村干部为民意识,积极帮扶党员能人,提升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全村百姓发展农业生产。乐山广播电视大学驻村帮扶的黑竹沟镇依乌村,将每月10日定为党员活动日,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精准扶贫帮扶等活动,并积极牵头助力党员贫困户精准扶贫示范项目。

在双埝村,市教育局机关帮扶工作组建起农民夜校,每周一、周五定时培训,邀请农技员向广大农户传授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旱育秧栽培技术、柑橘栽培管理等;在马边县烟烽社区,市教科所工作组组织4名优秀教师为马边县烟烽中心校“送教”,并选派40多人参加刺绣技能培训班。产业起跳——

因地制宜“强筋壮骨”

走进依乌村村口,一片葱葱绿绿的梨树映入眼帘。“那一大片也是梨树,长得多好,专家说后年就能大面积挂果了。”依乌村村主任耍惹阿觉喜滋滋地对记者说。

过去,依乌村没有产业,村民大多种玉米、洋芋,仅够自家人吃。乐山电大工作组到村里后,邀请农业专家来实地考察。

“依乌日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土壤疏松,专家认为这里很适合种植梨、李子、樱桃等水果。”驻村第一书记、乐山电大教师陈怀清说。在入户调查中,陈怀清发现,村民普遍对种植水果积极性不高。村民说,以前政府也发放过水果苗,但大家不懂技术,果树要么不挂果,要么结的果质量不好,卖不出去。

为了打消村民疑虑,工作组带着村干部、村民代表到外地考察,增加大家对种植水果带来经济效益的信心;另一方面引进成都龙泉驿的企业,对村内选派的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并负责联系商家收售村里种植的水果。

如今,依乌村水果种植面积已达300亩,初步形成规模化种植。“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对于新引进的种植牛尾竹项目,村民主动报名参与,跟之前完全变了样。”陈怀清说。

产业领跑,发展起跳。乐山市教育系统7个驻村工作组,积极引导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产业发展助推群众脱贫致富。

市教育局机关工作组制定了双埝村产业扶贫规划,创建河坝子柑橘园,引进柑橘“爱媛38号”,组织技术培训,发动村民种植柑橘,现已达到500亩的规模,目前,又在筹备各200亩的甘蔗和无花果栽培。

为保证预脱贫户按时脱贫,乐山市一职中驻泉水村工作组和村两委集中召开25户户长会议,根据每个家庭实际,帮助各户开展土鸡、黑猪、山羊等养殖,由户长自己公开承诺养殖的品种、数量、时间,由村两委逐一到户检查、并提供技术指导。村2组贫困户廖学伦,在工作组的支持下,筹款在山上建厂养猪,成了泉水村的黑猪脱贫示范基地,带动村民一起养猪增收。电商入村——

解老百姓后顾之忧

“蔡大爷,你家里有100个鸡蛋吗?昨晚有客户下了单,我现在过来取。”一早,60多岁的高凤乡双埝村15组村民蔡文凯就接到了乡上电商服务站站长汤春兰的电话。

接完电话,蔡大爷立即起身走到屋后的鸡圈,捡出母鸡刚下的蛋,再加上前两日的蛋,小心地包好放进篮中。很快,汤春兰骑着车来到了门口,点清个数、确认质量后,收走了蛋。

“一会儿回到站上把蛋包装好后,快递员就会来收,发往客户地址。”汤春兰告诉记者,现在该电商站每月仅鸡蛋一项,就能卖出三四千个。

蔡文凯是双埝村的贫困户,过去只能靠种些农作物、卖些林木过日子,收入微薄。如今走进他家,老房子正在进行风貌改造,屋后坡上种起了优质柑橘树,数十只跑山鸡在树下欢快跑着。“有了电商平台,我养的土鸡、鸡蛋也不愁卖不脱了,每月能卖出600个土鸡蛋、数只土鸡,价格比我到市场上卖还高一点呢。”

“我们驻村后发现,老百姓不是不愿意发展产业,而是担心东西卖不出去,亏了本。”双埝村驻村工作组组长、市招办副主任徐波说。工作组通过多方协调和沟通,去年底,联系到了乐山景峰科技有限公司进驻高凤乡,并成立农村电商平台,为农户解决后顾之忧。

汤春兰介绍,公司提供统一电商平台,派遣工作人员进驻双埝村,采取走村入户宣传的方式,采集村民所需出售的农产品数量、品质、价格,并负责放到网上,推广代卖。在接到订单后,面对面向农户收购产品,再寄到订购人手中,买家确认收货后,便给村民货款。“村民只用负责养殖和种植,销售交给我们,公司在产品质量上把关,确保送到客户手上的是绿色纯天然产品,受到城里客户的青睐。”

近半年来,电商平台已经为双埝村代销土鸡2000余只、土鸡蛋26000多个、柑橘2吨左右,主要销往乐山、成都、眉山等地。“既消除了村上所有贫困户‘卖出难’的思想顾虑,也基本保障了部分村民的基本收入。”驻村第一书记马俊田说,现在不仅双埝村农户尝到了甜头,周边村庄甚至邻近县的农户纷纷要求加入电商平台。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