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巴中市巴州区第四小学校 陈静

《教育导报》
2025年第23期(总第4038期) 导报三版

作为一名从事小学数学教学30年的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自信心是打开数学之门的“金钥匙”。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遇到难题会主动尝试多种解法,有的却在简单计算时反复修改答案。这种差异不仅源于知识储备不同,更与学习自信心密切相关。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认知支持、情感护航、动力激发三个维度,探讨如何构建促进学生自信生长的教学体系。

一、认知支持:搭建分层脚手架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适切的认知支架。如在“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中,我通过“前测诊断—分层任务—动态调整”的三步策略,让不同水平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案例1: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中,我将学生分层,实施分组学习。基础组学生借助透明方格纸进行面积测算,他们通过直观操作建立了图形转化概念;提升组学生使用可拆卸教具进行图形剪拼,自主推导公式;拓展组学生直接测量校园花坛数据,制作立体模型、计算用料。分层任务中,一位原本沉默寡言的男生在模型制作中展现了出色的空间想象能力,他设计的可拆卸底座方案被采纳为班级范本,从此,该生在数学课上开始主动发言,学习自信心增强,时常给老师带来惊喜。

二、情感护航:构建容错型课堂

错误是数学思维的真实呈现。我尝试将错误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学生不怕错,更善改错。如在“分数应用题”单元建立“错误诊疗室”,通过“错例收集—病理分析—对症下药”的流程,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归因模式。

案例2:在解决“将2米绳子平均分3段”这一问题时,有学生得出每段长0 .6米的答案。我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请他现场用彩带进行演示。当发现0 .6米×3=1 .8米≠2米时,学生自主意识到余数处理的问题。这种基于具身体验的纠错过程,比单纯讲解更利于知识的内化。期末问卷调查显示,84%的学生认为自己“现在敢在课堂上分享不同解法”。

三、动力激发:创设成长型评价

借鉴卡罗尔·德韦克的成长型思维理论,我建立了“三维激励系统”:即时性语言反馈(如“你的转化思路很有创意”)、可视化进度阶梯(数学成长树墙)、长效性物质奖励(数学实验工具箱)。如在“数学广角”单元,我设置了“问题解决星级榜”,给学生以正向的鼓励。

案例3:在学习“沏茶问题”时,平时内向的小雨同学设计了流程图解法。我在其成长档案中贴上“策略工程师”的徽章,并邀请她在家长会上进行演示。两个月后,她主动组建了“时间管理研究小组”,带领组员用数学思维优化班级值日流程。这种螺旋上升的成功体验,使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显著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家庭数学焦虑的“代际传递”值得关注。某次单元测试后,成绩进步的小林却情绪低落,我询问得知其父亲常说“数学不好就考不上大学”。为此,我们开设“数学亲子工作坊”,通过“家庭数学游戏日”“错题故事会”等活动,帮助家长建立发展性评价理念。一学期后,班级学生数学焦虑现象明显减少,成功体验不断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浓厚。

通过3年跟踪研究实践,我发现持续接受鼓励表扬的学生,其数学学习的坚持性和创造性解题能力明显提高。这印证了杰罗姆·布鲁纳的论断:“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兴趣的根基在于成功的体验。”当教师成为自信种子的播种者,用差异化支架支持认知生长,用包容性环境呵护思维萌芽,用发展性评价灌溉进步幼苗,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数学花园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绽放姿态。

未来,我还将进一步探索“ AI数学学伴”系统的应用,通过智能诊断生成个性化自信培养方案,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持续生长的力量。正如柏拉图洞穴寓言所启示的,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每个人心中自信的火种,照亮通往数学殿堂的阶梯。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