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教育,为成长铺就“幸福底色”

■本报记者 马晓冰 实习生 黄娜

《教育导报》
2025年第24期(总第4039期) 导报一版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家长、社会关注的重点。如何帮助孩子减少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心理韧性?怎样以更科学的养育方式帮助孩子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近日,以“立足中国,面向未来的积极教育”为主题的第四届积极教育大会暨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讨会在成都师范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

警惕“四无”状态

营造“有营养”的成长环境

“我们曾追踪调查42万余名中小学生,发现当代儿童青少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四无’现象。”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院长彭凯平指出,“四无”描述的是孩子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意义感的消极状态,如果缺少及时干预与正确引导,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身心健康才能行稳致远。如何防治“四无”状态,帮助孩子找到生活的意义感?彭凯平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给出建议:家长及教师需要关注孩子的幸福感、美德与优势,强调全面发展;除了学业成绩,人际关系、情绪管理、自我认知和生活技能的培养也至关重要。“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需要充分挖掘孩子内在的积极能力、塑造行动能力。”彭凯平说,积极教育能增加孩子的幸福感和学习兴趣,预防和缓解抑郁、焦虑情绪,提高孩子的生活满意度和学业成绩。

“通过积极心理干预,可以使孩子具有蓬勃的心理状态,从而预防心理问题。”彭凯平建议家长及老师,鼓励孩子进行“知行合一”的学习,让知识不再枯燥、孤立;注重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建立、优化同伴关系,在与他人的连接中体会互帮互助的快乐;帮助孩子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心态,逐渐实现个体心理成长。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振韶指出,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尚处于受环境影响的阶段,成人需要主动承担改变环境的责任,为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

如何优化环境为孩子提供成长所需的营养?宋振韶认为,好的教育环境能“让人成为有爱的人”,这需要家长及教师给孩子提供真正的关心、尽应尽的责任,以了解和尊重为前提,不给孩子“以爱为名”的伤害。同时,给孩子的“营养”需均衡,德智体美劳的培养缺一不可。

学做“情绪教练”

用积极沟通回应消极情绪

生活中,孩子难免会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但他们的处理方式却不尽相同。有的孩子会发脾气、掉眼泪,有的孩子则能静心思考、积极应对。这是因为有的孩子天生就更脆弱吗?家长应如何解读、回应孩子的情绪,与孩子有效沟通?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丁如一指出,在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时,家长切忌想着“赢过孩子”,以强压的方式让他们低头、服从,将消极情绪的产生全部归因为孩子的错。她认为,情绪处理不当不仅不会“负负得正”,反而会将孩子推得更远。家长要做孩子的“情绪教练”,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孩子发展良好的情绪技能。

积极、良好的沟通,需要从“让孩子愿意说”做起。“有时,家长能察觉到孩子心里有事,可孩子却不肯说出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王从余将“审讯技巧”创造性应用在教育沟通中,她建议家长在孩子意志薄弱、精神放松时进行询问,更容易获悉实情。

有时候,孩子的沉默不是因为畏惧惩罚,而是羞于启齿。王从余提醒家长,注意识别具体情境中存在的沟通障碍,“即使没有做错事情,孩子也可能因自我怀疑而隐藏自己,羞于向外界求助。”

以自身为例,王从余谈到儿时被同桌弄伤手臂的经历,她不敢告诉妈妈实情,掩饰说手上的伤痕只是自己挠破了蚊子咬的包。“有的孩子遭受他人的恶评或伤害时,会放大自身存在的缺陷。家长发现后,需要引导孩子正确归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避免进一步伤害自己。”王从余说。

另一种常见情形是,家长苦恼于孩子明明做错了事,却“嘴硬”不愿承认。王从余坦言,承认自己的错误比指出别人的错误难得多,家长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引导他们分析利弊得失,给予孩子诚实面对自己和现实的勇气,这样才能让他们不再自欺欺人,自发地改正错误、完善自我。

孩子做错事,最后伤害的往往是他们自己。家长常常因为心急、方法不当,把应给孩子的帮助与支持变成了指责与教训。对此,王从余认为,积极的沟通策略既要包括内容层面,也要包括关系层面。

沟通并非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就像生活中真实的路一样,通常需要迂回地绕过各种障碍物才能达到目的地,双方的信任尊重、情感维系也很重要。王从余指出:“平衡沟通中的内容与关系,需要家长兼顾自己和孩子的需求,以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传达信息、提供方法。”

积累“幸福能量”

培养积极阳光的孩子

“人类心理需求有三大变化:从减轻痛苦到创造幸福;从自我主义到集体主义;从过去导向到未来导向。”彭凯平引用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论述指出,家长及教师需要立足心理需求的变化,培养面向未来、积极阳光的孩子。

彭凯平也提醒家长,积极教育不是快乐教育,它提倡正常的、健康的、优秀的心理品质,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重视对心理疾患的预防。

那么,在家庭日常生活实践中,家长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干预”的方法,帮助孩子感知积极情绪、养成积极思维、建立与维持积极关系?成都师范学院教授、教育部首批领航名师唐远琼以“6大品德和24项积极心理品质”中的“感恩”为例,向家长传授了日常生活中的培养策略。

比如,和孩子一起记录“感恩日志”,生活中有阴霾,也有阳光,留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美好事物并心怀感恩,记录下具体的原因,能够为自己积累“幸福能量”。在以后翻看“感恩日志”时,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一个个浮现在眼前,能再次体验到当时的幸运与感动,更有勇气和力量去迎接挑战。“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言,发展是最好的预防。将心理教育、家庭教育的原理渗透到课堂内外,培养对过去感恩、对当下满意、对未来乐观的孩子,能更有效地搭建积极教育生态。”唐远琼说。

“家庭是每个人生命成长的根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中心管委会副主任倪子君强调,从家庭视角出发,关注孩子积极心理品质的建立。她指出,今天的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已经有了变化与进步,调查中发现,比起学业成绩,多数家长更关心孩子的品格培养、性格塑造、心理健康及身体健康。

倪子君指出,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需要家长关注的教育重点,前一个成长阶段的遗留问题会影响后来的人生阶段。如在小学阶段,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存在问题,很可能导致进入青春期后,家长难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她建议家长,了解孩子身心成长的基本规律,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为其提供科学的指导,帮助孩子找到热爱的方向,自信、快乐、专注地奔赴自己的人生旅程。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