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模糊的“视界”阻碍孩子光明的未来

黄娜

《教育导报》
2025年第24期(总第4039期) 导报一版

3月,是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近日,成都市政协委员路雪婧关于将高度近视纳入慢性病管理的建议引发热议。在近期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也提出了多项关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建议。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家校间密切配合,打响孩子的“视力保卫战”刻不容缓。

青少年近视的危害并非瞬时显现,而是具有渐进性和复合性的双重特征,正因如此,家长与学校在孩子的视力健康管理中往往存在认知和行为偏差。

部分家长陷入“学业优先”的思维定式,却忽视了孩子长时间持续近距离用眼带来的隐患。同时,家庭教育中“以屏代伴”的行为,也是造成孩子视力问题的元凶之一——父母忙于工作,孩子哭闹时便用动画片安抚,学业进步时就用游戏时长作奖励……这种饮鸩止渴的养育方式,不仅导致孩子过早接触高频率蓝光刺激,更消解了家长本应承担的健康监护责任。

此外,许多家长缺乏近视防控意识,将定期检查视为“无事找事”,却在孩子出现视力障碍时寻求“治疗秘方”,这种重末端矫正、轻前端预防的思维,使得近视防控的窗口期被错失。

学校教育层面,在“分数导向”的指挥棒下,部分学校将课程安排得过于密集,学生放松眼睛的“课间十分钟”常被拖堂占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虽然方便,但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导致学生视力下降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值得注意的是,近视不仅影响孩子的日常学习效率,还可能限制他们参与一些体育活动,甚至引发视网膜脱落、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高度近视患者未来职业选择范围也会收窄,如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均对裸眼视力有严格要求。

其实,对于青少年近视防控,国家层面早已在《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等系列文件中作出了要求,但政策效能发挥仍有赖于执行层面的精准落地。

具体来说,家长需实现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思维跨越,构建预防为主的家庭护眼体系。“家庭护眼三防线”可作为参考措施:一控屏幕。通过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手机等电子设备之中转移出来。二增户外。闲暇时陪伴孩子进行徒步、骑行等自然探索,既让眼睛得到“呼吸”,又提供亲子间情感联结的珍贵契机。三优环境。家长以身作则,将健康用眼的生活习惯融入日常,潜移默化地使护眼行动自然融入家庭教育中。

学校作为学生近视防控的主阵地,需将“健康第一”理念转化为刚性制度。严格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统筹安排课程时长与作业总量;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长不低于2小时”要求,让体育活动成为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关键抓手。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相关护眼实践活动,如护眼知识竞赛等,提升学生的健康管理能力,让近视防控从“被动约束”转向“主动防护”。

近视防控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唯有日常琐碎中的坚持。别让今天的“等一等”,变成明天的“来不及”,因为孩子们抬头时眼里的星光、奔跑时追逐的远方,远比成绩单上的数字更值得珍视。当家长放下手机牵起孩子的手,当教师推开教室门让阳光涌进来,这些细微的行动终将汇聚成改变的力量。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