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家庭教育跑赢成长危机

——来自2017年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的声音

■本报记者 吴宇婷 杜蕾

《教育导报》
2017年第63期(总第3080期) 导报三版
每个孩子都在学校与家庭两个环境里生长,但在学校教育加速“向前跑”的同时,同等重要的家庭教育却被远远落在了时代后面。“虎爸”“狼妈”的现象依然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落后的传统教育观也一代代传了下来。

近日,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家庭教育专委会、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主办的2017年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国内外的12名教育专家,分析家庭教育现状的“疑难杂症”,共同探索家庭教育的更多可能。即日起,本报分“家庭教育的核心”“家校合作的边界”两个主题推出“对话家庭教育”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孩子的成长充满了不确定性,每次挫折都是对性格、心理的一次考验,如何让孩子通过种种人生关卡,顺利长大?

在2017年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上,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重庆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委会理事长赵石屏等专家对家庭教育概念重新定义,他们一致认为,家庭教育并非学校教育的补充,而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研究

的教育形态,是家族代际关系中传递的精神力量。其中,赵石屏更加细化了家庭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她认为,消除孩子每个年龄阶段所面对的成长危机,是家庭教育未来应探索的方向。

直面成长中的潜在危机

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

2015年8月,一名中国传媒大学女研究生随学长李斯达外出拍戏,被该学长杀害。案发后,李斯达面对警察的询问非常淡定,说:“就想找个无辜的人,当作一个发泄的点。”

李斯达古怪的行为并不是毫无源头,据他的父母叙述,在教育过程中,他们经常采用打骂的手段。李斯达的小学同学还曾目睹他被父亲暴打到哀嚎的场景,甚至让他在家门外罚站一晚。该案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李斯达的高学历与阴暗面成为鲜明对比,让人看到了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孩子一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学业、职业、人际、情感。”在赵石屏看来,这些都是埋藏在成长道路上的潜在危机,如果孩子处理不当,就会出现严重问题。

“危机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人类的原始欲望。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孩子控制本能的欲望,顺应社会的秩序,在社会上生存、立足。”赵石屏认为,家庭教育与人类文明的相同之处都是对抗欲望,让自己与社会的规矩协调,因此,对抗危机也是家庭教育永恒的宿命。

“第二方面则来自于孩子自我发展的困境。”赵石屏具体阐释:9岁前的儿童独立性发展不充分,需要家长、老师及他人评价自我定位,所以这个阶段家长应多一些正面评价;7至12岁的孩子容易自卑,需要通过勤奋克服负面情绪,此时,家长不要过多地强调分数,而应该鼓励孩子继续“勤奋”;中学、大学阶段的孩子则力图整合自己的能力、条件,与自己的理想、信仰相统一,如果因为条件、能力不够等原因无法实现统一,内心就会混乱。这种混乱会成为孩子学业、职业、人际、情感、婚姻中的潜在危机。

家庭教育应有危机意识

成绩好并不等于诚意正心

赵石屏讲了一段自己与母亲的故事。她的母亲生于1917年,成都新都人,也是新都历史上第一个女大学生。18岁考上西南联大,如今,母亲已去世21年,去世前几个月,她枯瘦如柴,但大脑清晰,一字一句地嘱咐赵石屏,“你要再为国家健康工作25年。”母亲去世那年刚巧是赵石屏工作的第25年。虽然母亲嘱咐时已气若游丝,但字字扎在赵石屏的心底。25年来,赵石屏从未懈怠,直至现在,她依然记得母亲的话,“因为这是我母亲的遗命,也是家庭教育的力量。”

赵石屏说,“一个人做自己特别擅长、喜欢的职业,就愿意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也会做得特别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能持续不断地促使良好的职业行为养成。父母应了解孩子,发现孩子在智力方面、非智力方面的长处,才能让孩子不违天资,找到最适合的职业。稳定的职业能够调动人积极向上的能量,正向能量越大,遏制危机的力量就越大。”

她认为,家庭教育应具有危机意识,不要误以为学习优秀的孩子考上好大学,危机就会因此消失,“成绩好并不等于诚意正心。家长应在如今娱乐化、物化的环境下,培育孩子强大的精神世界,才能有效对抗人欲的泛滥,以义抗利,让孩子懂得‘修齐治平’才是人生正道,是人格魅力所在。”

家长要有教育权威

在限制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

家庭教育发展至今,展现出了新的风貌,家长不再信任权威的力量,而是愿意“蹲下身子”与孩子做朋友,还有家长向孩子学习,愿意将姿态“低到尘埃里”,只为让教育开出花来。这种教育的姿态让赵石屏有些担心。前些日子,一则新闻吸引了她的眼球,一名小学教师因体罚学生而被不依不饶的家长逼得自杀。

“我们以前给儿童的空间少了,现在又给儿童过多的自由,让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未免矫枉过正。强调孩子的差异性发展没有错,但不能‘反权威’。”赵石屏认为,权威不可消除,应适度。“权威不是专制,是一种平衡的力量,既要有限制,又要给空间,这个分寸的把握就要靠权威,它是一种制衡。”

“优化权威要做到三点:第一,家长要克服自私,承担责任;第二,强调教育者的示范,教育权威并非作威而是率先垂范,‘身正、心正’先行于己,不怒而威;第三,保持亲子之间鼓励、爱护、信赖、宽容、耐心的建设性情感支持。”赵石屏建议家长应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懂得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规矩与自我中心绝不相容。

声音

家庭属于私人领域,同时也是一个公共领域

多年来,家庭教育应由谁来引导?谁来管?一直是教育的盲区,学校不敢过多插手,社会机构也不知如何插手,导致家庭教育越来越边缘化。

这是两种观念在作祟。第一种是教育观。有的教育工作者误认为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全部,这是“小教育观”。教育观有大小之分,“小教育观”只有学校教育,“大教育观”则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块。

第二种观念是“公”与“私”。家庭教育是私人领域,国家作为公权力能否干预?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国外也曾因为这种社会理念的认识障碍而对家庭教育无所适从。如今,教育界基本已取得共识,认为家庭属于私人领域,但同时家庭又属于公共领域,因为家庭状况的演变将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也就是如今国家关注和干预家庭事务、强调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原因所在。

虽然观念的障碍重重,但可喜的是,多年来不少学校一直在努力寻求突破,开始建立家长学校,主动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但未来的家庭教育将面对更深入的问题,家庭教育终究要“道”大于“术”,我们还有许多家庭理念需要更新。比如家庭教育方向是什么?定位是什么?这是接下来需要深入探讨的部分。

——国家督学、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傅国亮

家庭教育是与人格有关的教育

我们一直以为学校教育才叫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这是全社会的误区。虽然如今家庭教育成为了热点,但每个人谈论的都是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家庭”,没有人把家庭教育单独列出来去思考它究竟是什么?它的不可替代性又在哪里?

学校教育是教孩子未来在社会上应成为什么样子、如何以共识性模式存在。而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如何形成内在的样子。我带研究生18年来,发现这些学生在公众场合都是天之骄子,有一套天衣无缝的话语体系、行为方式,但他们的内心是如何想的?幸福感如何产生?这些属于人性的秘密还要靠家庭教育去引导。

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两股力量的影响,一股力量来自于平面化的环境,即社会、学校,另一股力量来自于非平面化的环境,即时间、历史。其中,后者带来的影响更加彻底。家庭教育是决定我们在人生关键时刻能否作出正确选择的一种教育能量,它是对人格、人性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系统。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陈建翔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