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准备,让家访更有质量

■袁成

《教育导报》
2025年第32期(总第4047期) 导报二版

周五放学接儿子时,他开心地对我说:“爸爸,老师最近要来家访啦!”从儿子的表情和语气中,我感受到他对老师家访的期待。“老师来家访时,爸爸要主动说说我在家的优点,比如,我每次读英语都很认真。……”一路上,儿子不断给我布置“汇报”任务。

听着孩子的话语,我突然意识到上次家访的不足——上次老师家访时,我们全程被动应答,基本上是老师问什么、我们答什么,直到家访结束我们才发现,好多应该与老师沟通的内容并没有聊到。

晚上,妻子回来后,我和她谈起老师近期要来家访一事。我们俩一起“复盘”了上次家访,并达成共识:召开一次家庭会议,与儿子一起讨论老师来家访前,我们要做哪些准备。

第二天早饭后,我对儿子说:“爸爸感受到你特别期待老师来家访,我们一起讨论一下需要准备些什么吧?”我有意识地把问题抛给儿子。儿子眼睛一转,说:“我们要给老师发个定位,还要一起去楼下迎接老师。”“为什么呢?”我佯装不解。“距离上一次老师来家访已经很久了,提前告诉老师位置更贴心,老师也更方便。到楼下迎接老师,是有礼貌、尊重老师呀。”儿子回答道。看着儿子小大人的模样,我和妻子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那你觉得爸爸妈妈应该和老师聊些什么呢?”我继续问道。儿子想了想,细数起来:“我学习英语有点吃力,每次学习新课文,都要多读几遍才能读得流利。我很喜欢数学,但是计算时总会犯错误。……”我把儿子的苦恼一一记录下来,并适时引导他主动和老师沟通:“老师来家访时,你可以主动把这些困惑告诉老师,让老师更了解你的情况,还可以请老师给你一些学习上的建议,如何?”儿子点点头。我又补充道:“爸爸妈妈也应该梳理出你的优点,主动告诉老师。”听我这么说,儿子开心得不得了。

经过全家人的讨论,我们整理出成长亮点、学习困惑、教育理念等想和老师沟通的重点,愉快地结束了“家访筹备会议”。

与老师协商好时间后,我们终于迎来了家访的日子,儿子早早地便去了小区门口等待老师。在和老师沟通的过程中,妻子主要负责交流,把我们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清晰地告诉老师;儿子主要负责补充,讲述他的感受与看法;我主要负责记录,把老师的建议与我们的反馈写下来。当晚,我们便根据老师的建议,共同商议、制订了改进计划与提升计划。

从“被动应答”到“主动共建”,“家访筹备会议”不仅让家访更有质量、家校沟通更高效,也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