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四川省将于2025年全面实施“3+1+2”的新高考模式。传统高考模式下,考试科目相对固定,家长主要扮演学习陪伴者、后勤保障者、政策解读者、志愿辅助者等角色。新高考在考试科目、选考模式、录取方式等方面作出较大调整,促使家长角色发生显著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被动适应转为主动规划,成为目标方向引导者。
相较于传统高考侧重高校排名、个人成绩与专业爱好,新高考“3+1+2”模式对学科组合提出更高要求。家长需协助孩子了解不同学科的特性、难度及其与未来专业的关联度,掌握学科对应高校的分布和排名情况,同时结合孩子学业水平、身心特质、兴趣倾向、性格特征等方面,为孩子提供选科建议。新高考的学科选择对今后的职业发展规划有直接影响,需要家长预先了解高校专业布局、就业市场趋势等,指导孩子建立职业认知与规划,制定适配的高中阶段学习计划和努力目标。
二、信息接收转为信息整合,成为关键信息管理者。
新高考背景下,家长需要承担信息中枢职能。在孩子专注学业的同时,家长需系统追踪政策变化、高校招录动态、专业设置调整等关键信息,精准把握考试安排、录取规则等核心要素,为孩子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驱动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家长更需引导孩子深入、细致地了解高校的区位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就业情况等信息,帮助孩子科学、有效地筛选院校和专业。
三、学习陪伴转为成长陪同,成为创新学习协作者。
面对新高考带来的学习节奏快、科目多等学业特征,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与心理波动,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及时帮助孩子疏导压力,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和孩子一起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应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和节奏,支持其参加学科竞赛、素质拓展等多元学习活动,为孩子提供针对性学习资源。
四、志愿辅助转为决策参谋,成为生涯发展参与者。
新高考在志愿填报、录取规则等方面,与传统高考模式相比有较大变化,家长需要具备信息收集、整合、归纳、研判等能力,综合孩子的学业表现、选科组合、兴趣特长等个体因素,结合招生计划、录取分数线等重要信息,科学筛选适合孩子的高校和专业组合。同时,家长要有一定的风险评估能力,通过合理设置志愿梯度,规避滑档或退档风险,综合适配度和发展性,帮助孩子找到心仪的学校和专业。
综上所述,新高考驱动家长角色发生转变,作为教育链条的重要一环,家长角色的升级将有效促进教育改革的进步、助力孩子成长成才,推动各方主体的协同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