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网上刷到一条视频,内心很受触动。视频里,一位语文老师在讲解《画杨桃》时,特意提前买来杨桃。课堂上,老师将杨桃展示给同学们,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真切地理解从特定角度看,切开的杨桃片形状恰似一颗五角星。
谈及为什么这么做,老师质朴地解释:自己小时候学这篇课文时就理解不了杨桃为什么是个五角星,现在自己当了老师,就想着不要让自己的学生还有同样的困惑。这个杨桃是买给他们的,也算是买给童年的自己。
这番真诚的话语,瞬间触动了我的心弦。这一定是一位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深深地爱着学生的老师。
回想起读师范院校时,我常听到这样一句充满教育情怀的话:“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是我的孩子。”直到看了这位老师的做法,我才明白当“如果我是孩子”不只是一句口号,每位教育工作者就能通过一点一滴的细节,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书上的知识。
和这位老师一样,我小时候教学资源匮乏,也没能真正理解这篇课文中所说的:“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不一样”,直到我长大后,才解开了心中多年的疑惑。
这位老师讲完课文后,还把杨桃切成一片片,分给孩子们。每一片都像一个金黄色的五角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我想,多年以后,孩子们也许不再记得书上的公式和定理,但这堂生动的语文课一定会印在他们的心底。
生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年代,孩子们是幸福的;遇到这样处处为孩子们着想的老师,更是无比幸运。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这位老师的美好品质激励了我——做一名真正为孩子们着想的老师,用通俗易懂、孩子们更乐于接受的方式,把那些看似枯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记得在讲《估数与数数》这节数学课时,我把量杯和黄豆带到了课堂上,一边带领同学们数数,一边启发他们是否有更好的估数方法。起初,孩子们懵懵懂懂,没有任何的思路。后来,经过我的演示,孩子们亲眼目睹了如果通过观察量杯的刻度来估计黄豆的数量,从而提高效率。这无疑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后面讲物体的质量时,孩子们举一反三,还提出了可以通过测一把黄豆的质量来估计更多的黄豆质量的方法。
如果学生是小时候的自己,我们想给他们怎样的教育呢?往后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时常反思这个问题。我坚信,孩子们的学习之路将走得更加稳健,他们的未来也将充满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