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静谧的夜晚,都是我和儿子嘉奇的专属阅读时光。《猜猜我有多爱你》是他最喜爱的绘本之一,每每翻开,他都沉浸于小兔子与大兔子充满童趣的“爱之较量”中。
这天晚上,当我们读到故事结尾,小兔子在大兔子的怀抱中安然入睡,嘉奇仰起小脸,问:“妈妈,小兔子睡着了,它不知道妈妈到底有多爱它,那怎么办呀?”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让我意识到孩子对故事意犹未尽,也敏锐捕捉到了一个珍贵的教育契机——这正是引导他二次创作的良好契机。
合上书,我笑着问嘉奇:“你觉得小兔子第二天会有什么新发现呢?”嘉奇立刻翻到最后一页,指着“他”字兴奋地说:“妈妈,这里用的是‘他’字,说明大兔子是爸爸!”我惊讶于他的细致观察,原书中并未明确大兔子的性别,他却能从文字细节推断出角色关系。
受到鼓励的嘉奇兴致勃勃地开始续编故事,他讲了一场父子间的“爱之较量”:第二天清晨,小兔子从树叶铺成的床上跳起来,抓住大兔子的耳朵喊:“爸爸,猜猜我有多爱你?”大兔子摸着耳朵笑:“这我可猜不出来!”小兔子指着身下的树叶,说:“我睡得有多舒服,就有多爱你!”大兔子摸摸他的头,说:“我铺的叶子有多松软,我就有多爱你!”小兔子听完眨了眨眼,说:“那我下次也要捡树叶,把爸爸的床垫得更软!”
听着嘉奇充满童趣的讲述,我忍不住为他的创意鼓掌。他不仅从绘本中“树叶床”的细节延伸出父子互相关心的情节,更赋予小兔子主动付出的品质,让原本单纯的“爱之较量”有了新的内涵。嘉奇自豪地补充道:“妈妈,小兔子虽然输了比赛,但他学会了爱是相互的!”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孩子的思维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丰富和深刻。
我继续追问:“如果大兔子想‘赢’,还能怎么表达爱?”嘉奇眼睛一亮,大声说:“大兔子可以带小兔子去山顶,指着星空说:‘我爱你,从这儿到宇宙的尽头!’”这个充满想象力的回答,既延续了原作的浪漫,又融入了他对爱的独特理解,让我忍俊不禁。
在这场充满趣味的故事续编中,我惊喜地发现嘉奇的成长。他对文字的敏锐观察、对角色的共情理解,以及对“爱”的全新诠释,都展现出阅读带来的深远影响。而作为家长,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颇丰。原本,我预设的续编方向是“更夸张的比喻”,但嘉奇却另辟蹊径,将重点放在“爱的行动”上。这让我反思:我们常常以固定思维为孩子设定框架,却忽略了他们童真视角下的独特见解。
临睡前,嘉奇搂着我的脖子,满脸期待地说:“妈妈,明天我们还比赛!不过这次,我要当大兔子!”看着他眼中闪烁的光芒,我笑着点头。在这场关于爱的“较量”中,我们俩都是赢家。
这次亲子共同创作的经历,让我对亲子共读有了更深的理解。阅读不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创造力的源泉;孩子的想象力,往往藏在那些出乎意料的答案里;而爱的教育,就在这样一次次的互动与交流中,悄然扎根、生长。未来的日子里,我期待与嘉奇继续在书页间探索,共同书写更多充满爱与温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