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长出的文学

黄小依

《教育导报》
2025年第40期(总第4055期) 导报四版

《劳动者的星辰》

作者:范雨素/郭福来/李若/施洪丽/徐克铎/苑伟/王成秀/李文丽/万华山/张慧瑜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8月

ISBN:9787208177635

在当代文学的浩瀚星空中,《劳动者的星辰》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流星,以最质朴无华的姿态,划破了被主流叙事所遗忘的夜空,照亮了那些隐匿于暗角的生命光辉。这部由北京皮村文学小组成员倾心打造的散文合集,不仅是对劳动者生存状态的忠实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尊严、挣扎与希望的雄浑复调史诗。

书中文字摒弃了华丽的辞藻,以“生动鲜活、热腾腾”的真实质感,将打工者的日常点滴转化为文学中的璀璨星辰,让读者在尘埃之中也能窥见生命的熠熠生辉。《劳动者的星辰》最为动人的特质,在于它对生活原貌的深刻还原与忠实呈现。书中收录的14篇散文,大多源自作者的亲身经历:范雨素笔下的“北漂”育儿嫂生涯的酸甜苦辣,郭福来记录的工棚中的艰苦日子,李若回忆童年失学的苦涩记忆,徐克铎刻画的乡村媒人的鲜活形象……这些文字虽未经刻意雕琢,却因真实而显得质朴且有分量。

范雨素在《大哥哥的梦想》中,以近乎白描的手法,细腻描绘了兄长从怀揣“文学梦”到追寻“造飞机梦”的幻灭历程。梦碎的辛酸本应苦涩难言,但在她的笔下,却透露出一种悲壮而灵动的美感。这种原生态的叙事方式,让读者得以直面打工者生存状态的粗粝与真实:工棚里的孤寂与老鼠为伴、火车站乱象横生、雇主与保姆之间难以逾越的壁垒……

书中的人物虽身处社会底层,却始终坚守着对尊严的执著追求。李文丽在《高楼之下》中以保姆的独特视角,审视着都市中产阶层的生活,既揭示了家政劳动的异化现象,又通过深入的思考,赋予了这份职业应有的主体性。而郭福来的《工棚记狗》《工棚记鼠》,则将工友们的闲暇时光转化为对生命温度的细腻捕捉:一条流浪狗、一只误入工棚的老鼠,竟成了打工者们抵抗孤独、寻求精神慰藉的宝贵寄托。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些作者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以写作作为对抗生存虚无的有力武器。正如皮村文学小组成员所言:“打工的日子就像坐在老牛拉的车上,漫长而无聊,日复一日地将今天走成昨天。”但正是这种日复一日的坚持与积累,让他们的文字中积淀出了超越苦难、直击心灵的力量。

2017年,范雨素的《我是范雨素》一文在网络上引爆热议,让皮村工友们的写作才华走进了公众的视野;这部合集的问世,更是证明了他们的创作并非昙花一现,而是如浪潮般汹涌澎湃,最终汇聚成了这股不容忽视的文学力量。

书中的作品虽多为业余创作,却因其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洞察而具有强大的穿透力。李若的《穷孩子的学费》以孩童的视角,呈现了贫困的残酷与无奈;而《红薯粉条》则通过制作粉条的细腻描写,将平凡的劳动升华为一种充满诗意的仪式。这种写作实践打破了“文学属于精英阶层”的固有观念,正如评论家潘凯雄所言:“文学创作源于生活,但关键在于如何将我们熟悉的生活转化为艺术的真实。”皮村作者们或许缺乏专业的文学训练,但他们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细腻体察,让作品拥有了触动人心的强大力量。

正如学者柳冬妩所言:“打工文学是用血泪与希望浇筑而成的情感史诗。”而《劳动者的星辰》的出版,正是这部史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劳动者的星辰》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真实记录了打工者的生存状态与心灵历程,更在于它深刻揭示了文学的本质——即“人”的觉醒与自我表达。当流水线上的工人拿起笔杆、当育儿嫂在深夜写下日记时,他们便完成了从“被叙述者”到“叙述者”、从时代旁观者到历史书写者的转身。这本书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学无需依附于华丽的辞藻与刻意的修饰,它诞生于生活的细节之中、生长于苦难与希望的夹缝之间。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