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母纪》
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
作者:奉又湘
出版时间:2022年9月
ISBN:9787546431284
从剧本《交子》、长篇历史人物传记《蜀女皇后》,到与李后强合著的《蜀王全传》,再到《苏母纪》,奉友湘秉承着报人的严谨、执著的精神,在故纸堆里扒梳着史料碎片,用笔做焊枪,拼图般地让贴在字里行间的扁平化历史人物鲜活地立体化起来。
《苏母纪》是作者耗时至少5年时间,穷尽各种渠道搜集史料,并多次走访眉山市区、青神进行田野考察写成的。图书装帧典雅,内文排版张弛有致,让人在轻松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对隐藏在“三苏”身后的程夫人有深入的了解,也对该书所体现出来的史料扒梳的丰富性、情节构架的巧妙性、史谜破解的合理性、语言叙述的文学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扒梳史料的丰富性。在成就三苏“唐宋八大家,一门三父子”的传奇中,程夫人功不可没。但史料中关于程夫人的记载很少,而且呈碎片化状态:最完整的是司马光撰写的程夫人墓志铭,还有苏轼留下的关于母亲的一些小故事,苏洵的悼妻诗及其他散碎的资料。
劝夫以进、教子以学、持家以富,堪比孟母、岳母的苏母程夫人,应该是侠女、贤母、贤妻、儒商的多重形象。为此,在史料中扒梳程夫人的记载自然是应有之义。在这方面,作者花费了大量心血和精力。作者凭借多年来对北宋时四川乃至全国的时代背景的研究,将交子、蜀锦、青神竹编等四川特有的文化元素准确地扒梳出来,融入《苏母纪》中,让其塑造的苏母形象有了真实可信的历史土壤。
构架情节的巧妙性。关于程夫人的史料,不外乎是鼓励苏洵读书博取功名;“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把陪嫁首饰卖掉开丝绸铺子,几年后发家致富;“不发宿藏”,发现租屋的宝藏后,悄悄完璧归赵;“不残鸟雀”,同孩子们一起救治被家猫抓伤的桐花凤鸟;“族姻之孤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散财济世、扶危助困等。
这些零散的史料,就像是一个只有寥寥线索的案件,要获得真相,需要对线索进行排列,以点带面,逐渐延伸铺陈开去,用拼图的手法,及至完整呈现案件全貌。在这方面,作者从人物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将史料片段进行巧妙构架,搭建起《苏母纪》的情节框架。
然而,仅有“骨”是不够的,每个故事片段还需要“肉”的填充才算完整。
如程夫人与孩子们救治桐花凤鸟的故事,作者就充分发挥想象,有情节、有细节,将程夫人借此教育孩子们从小敬畏生命、悲悯苍生的巧妙方式展现了出来。再如,程夫人散财济世,她对财富有什么见解?又是怎么济世的?作者在书中专门用了一个章节详细讲述程夫人济世的举措:捐助贫困学子、援手贫病族人乡亲、奖励孝亲敬老模范等,将充满“侠气”的程夫人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
破解史谜的合理性。由于史料对程夫人的诸多事迹语焉不详,只说“果”不说“因”,使得其中迷雾重重。《苏母纪》大胆推测、合理想象,将其一一破解开来。
例如,司马光在墓志铭中说“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当时谈婚论嫁讲究门当户对,两家经济情况悬殊这么大,程家为何还要把女儿嫁到苏家?
再如,苏轼在《记先夫人不发宿藏》中说,程夫人把发现的宝藏又埋了回去,可后来程之问续租房子后却什么都没有挖出来,那些宝藏去了哪里?作者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接续了程夫人和苏洵共同完璧归赵的情节,既深化了人物形象,又提升了精神境界。
写历史小说,作者往往在做历史填空题,尊重历史框架,精心创作细节,使之符合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个性,把答案填充得正确、详细。读完《苏母纪》会发现,作者的答案是令人信服的。
叙述语言的文学性。《苏母纪》虽然是一部带着非虚构特性的历史人物传记,但在作者笔下,其叙述语言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性,文笔细腻、描写优美、细节生动,读来赏心悦目。
在第一章《天缘》开头,作者运用电影镜头由远及近的手法介绍苏氏家族情况:“眉山城东约20公里,这段平缓流淌的清清岷江被称为玻璃江,白天映日飘云,晚上含月敛星,美丽得如梦如幻。”这句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将苏式居所的自然环境描绘得钟灵毓秀,如同世外桃源,为后来“三苏”的成长埋下了伏笔。
《苏母纪》中还有许多充满想象力的写作。如程夫人启蒙孩子们读李白的《静夜思》,将场景放在如水月光下进行。这样的情节安排合情合理。更为巧妙的是,作者将苏轼幼年学习《静夜思》的场景与日后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跨越时空地联动起来,让《苏母纪》的文本表达充满了文学的张力和魅力。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里也会有一千个程夫人。《苏母纪》中的程夫人,是作者从历史碎片中生发出的文学书写而成的程夫人,也是看过《苏母纪》后千万个读者心目中的程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