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葛仁鑫)“不用挤占下班时间去填那么多表,寒暑假也不用值班了。”近日,成都市青白江区实验小学北区分校教师薛兴谈起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十分欣喜地说到这两方面变化。
该校是2022年9月投用的新学校,新组建的教师队伍平均年龄29岁。“新团队原本压力要更大一些,但学校从一开始就严格落实教师减负等各类政策要求,尽可能减轻教师负担。”青白江区实验小学北区分校执行校长何静谈到,在教师减负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学校教师平均每日非教学工作时间从最初的3 .2小时降到了1 .5小时,“老师们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教育教学,释放出学校发展的活力。”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成都,和薛兴有着相同感受的教师还有很多。
近年来,成都市基于成都智慧教育云平台,全面汇聚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教育服务三大类应用并打通用户体系,对学校机构信息、师生基础信息、学生请假信息、教育缴费信息等9类使用场景多、调用频率高的数据实行“一采多用、统采共用”,切实让基层学校“减报表”“少采集”。
去年10月,成都市教育局出台10条措施,靶向施策,为学生、家长和教师齐减负。其中提出,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无学生在校期间,原则上不安排教师值班;全面清理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等事项,不得要求教师参加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或打卡、投票等;不得随意安排周末开展教研、培训,寒暑假组织教师集中培训、教研原则上合计不得超过两周……各项举措让教师直接受益。
“不仅各类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和会议变少了,学校对老师的关怀也让人觉得十分暖心。”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教师李茜告诉记者,学校每周都有专业心理咨询师到校为老师们开展心理辅导,她曾有一段时间压力很大,通过这样便捷的专业心理咨询,让自己更好地缓解压力。此外,该校还构建并实施了教师“乐悦课程”,从能力基础、个性拓展和实践体验三方面促进教师成长,以意义建构促积极体验,以积极体验促减负提质。
而在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四川高考综合改革为老师们带来新的挑战。“对教师个体而言,顺势而为是减负的关键。”该校党委书记米云林介绍,学校推进全员全程的校本教研,不断完善研究性课程体系,为老师们搭建起教育教学和成长发展的坐标系。“明确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下一步该如何发展,就少了职业焦虑。”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刘攀从教多年,她谈到,该校教师减负正实现从被动减负到主动求变、从个体突围到团体共进、从技术焦虑到智慧赋能的转变。
据悉,成都坚持标本兼治,以“清单化+责任制”形式,将教师减负工作情况纳入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指标体系,分解到教育主管部门内部处室和责任人,并在规范人员借调、优化督评考创、把控社会事务进校园等方面发力,让教师减负工作在各校“生根”“发芽”“结果”。
成都市教育局分管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成都市教育局将进一步加强与各单位的沟通联动,有效形成工作合力,不断创新教师减负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实抓住教师关注的重点和需求,持续完善教师心理健康建设,加强教师减负工作的惩戒力度,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工作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