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百草》
田炳信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2
月ISBN:9787559874115
孔子主张“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希望通过广泛认知自然万物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人间百草》就是一部对文学经典和药学典籍的诠释性作品,描述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自然知识、技术知识、历史地理知识和人生智慧。作者田炳信认为:“一棵草是一部文字史,一棵草蕴藏着哲学史,一棵草构建一部宗教史,一棵草支撑起一部《诗经》的寄思。”
这本书以《本草纲目》中决明子等大量草药为引,结合“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讲述《尔雅》《诗经》《黄帝内经》中的文史哲知识,从训诂学的角度,描绘古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及先辈对饮食、社会和生老病死的体悟,辅以大量人文知识,笔法诗意活泼。譬如在《国老甘草》一文中,作者将甘草的“调和之道”与狄仁杰的为官哲学并置。武则天称狄仁杰为“国老”,而陶弘景谓甘草“调和众药有功”,两者在“居中之道”上达成奇妙共鸣。这种跨时空对话冲破了学科知识的界限,使本草学不再是冰冷的药石罗列,而成为解读中国文化精神的“密码本”。
书中对“蘼芜”与“决明”的考据堪称文字考古的典范。作者从《尔雅》《说文解字》等典籍出发,梳理出“蘼芜”演变为“邂逅”的轨迹,揭示出汉语词汇演变背后的文化心理。更妙的是,他将“决明”之“决”与玉玦、缺口等意象相连,指出其“疏溃补缺”的文字基因,最终指向三星堆青铜人像的“纵目”崇拜,完成了从文字到文物的立体阐释。这种考据并非学术炫技,而是为了印证“一棵草是一部文字史”的论断。
田炳信的笔触并未止步于历史回溯,而是直指现代文明困境。在《急性子》一文中,作者展现了草木世界的生存智慧。“急性子”俗称凤仙花,其种子在成熟时会突然弹射,这种“急”不仅是植物繁衍的本能,更隐喻着中医药效的迅捷。书中写道:“急性子,名字和药性保持得非常同步,也便算是急到了点子上。”这种将植物特性与人文精神相勾连的笔法,贯穿全书始终。作者感叹道,当“急性子”的弹射成为植物的生存策略,现代人却在“急”中丧失了“缓”的智慧。这种对比构成了对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
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草木美学对话。书中“雪荡芦苇”的意象尤为动人。作者将帕斯卡尔的哲学命题与汪元量的诗词意境相融合,在芦苇的摇曳中看到“颓态之美”与“一季生机”的辩证统一。这种草木智慧恰为破解现代性焦虑提供了答案——在变动不居中保持生命韧性。书中随处可见的蒙太奇手法令人叫绝。“急性子”的弹射与“高速公路上的游牧民族”形成时空叠印,“雪荡芦苇”的冬日图景与《敕勒川》的诗意吟诵构成视听交响。这种多维度叙事打破了传统科普读物的桎梏,创造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本书的文学价值还在于其独特的叙事结构。作者以“甘草”连接起狄仁杰的处事智慧与陶弘景的药石之道,用各类神话传说串联起中医药学的发展脉络。这种“草木为经,文化为纬”的叙事,使全书呈现出宏大的格局,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