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等文件相继颁布,明确了劳动教育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随着劳动教育的稳步推进,其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独特价值愈发凸显,劳动教育逐渐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笔者从以下五方面试谈劳动在共塑身心中的独特价值。
一、劳动调节情绪的脑科学机制
1 .体力劳动对皮质醇水平有调节作用。皮质醇是肾上腺分泌的重要激素,在人体应对压力时扮演着关键角色。当个体处于压力状态下,皮质醇水平会显著升高,进而引发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适度的体力劳动如同天然的“压力调节剂”,促使人体分泌内啡肽等物质,并有效抑制皮质醇的分泌,从而降低人体的压力水平。学生如果参加种植、捕鱼等体力劳动45分钟以上,皮质醇水平可下降20%-30%,从而从紧绷状态中解脱,感受到身心的放松与舒适。
2 .劳动促进多巴胺分泌与幸福感提升。从神经生物学机制来看,劳动过程堪称多巴胺分泌的“催化剂”。以学生手工制作为例,当他们从构思、选材到亲手完成一件作品,每一步推进到最终成果的呈现,都会触发大脑多巴胺的分泌。这种即时、外显的成果反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愉悦与满足,幸福感得到显著提升。
二、劳动过程打破负面思维循环
在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群体中,“冗思”即“反刍思维”,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思维模式。患者会反复、被动地沉浸于自身负面情绪、症状及其成因与后果的思考中,陷入消极的思维漩涡而难以自拔。而劳动为打破这一恶性循环提供了有效途径。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劳动任务时,注意力自然地从负面情绪和思维中抽离,转移到任务本身。例如,在园艺劳动中,学生需要时刻关注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行精心修剪枝叶、浇水施肥等具体操作。这种专注于当下任务的状态,如同为大脑按下“暂停键”,让学生暂时忘却生活与学习中的烦恼和压力,减少“思维反刍”的频率与强度。
三、劳动实践强化个体的自主感与成就感
自主感与成就感是人为生活赋予意义的要素。自主感是指个体在行为、决策和选择等方面感受到的自我掌控、自我决定的一种心理体验;成就感是指个体在完成一项任务、达成一个目标后所体验到的满足和愉悦。
在劳动实践活动中,自主决策与成果可视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心理强化作用。当学生被赋予自主决定劳动方式、步骤和节奏的权利时,强烈的自主感油然而生。这种自主感不仅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身对劳动过程的掌控力,更能有效增强其自信心与责任感。成果可视化则通过将劳动成果以直观形式呈现,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心理满足。以手工制作端午节香囊为例,学生们自主设计香囊的样式,自主选择香囊的填充物,并进行装饰美化。香囊制作完成后,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香囊”这一劳动成果,感知到香囊驱蚊、安神的实用性,这种可视化的成果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喜悦与成就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四、劳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
劳动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各种困难和挫折如影随形,如劳动工具损坏、任务进度受阻、劳动成果难以完成等困难时常出现。这些困难成为培养学生抗挫能力和心理韧性的绝佳机会。以校园种植番茄活动为例,学生们在培育番茄的过程中,遭遇了多重难题:初期育种时,种子发芽率远低于预期;生长阶段,番茄植株出现叶片枯黄、果实发育不良等情况;甚至在临近收获时,还面临蚜虫侵害的威胁。面对这些挫折,学生们没有气馁,而是自发组成研究小组,查阅相关书籍、请教农技专家。针对种子发芽问题,他们调整土壤配比、控制浇水量;为解决植株生长异常,尝试调整施肥方案、改善光照条件;面对蚜虫灾害,采用自制天然驱虫剂替代化学农药。经过数月的悉心照料,番茄苗最终结出了饱满的果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应对挫折,更培养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面对生活中其他挑战时,能够从容应对,展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心理调适水平。
五、团体劳动提升社交能力
团队劳动在提升学生社交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团队劳动任务中,成员们需要紧密协作、高效沟通、默契配合,才能顺利达成目标。这要求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想法、理解他人需求。以捕鱼活动为例,这一劳动场景对团队协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们明确分工:有的负责操控渔网,利用长柄网兜在鱼塘边精准打捞;有的负责赶鱼,把鱼赶到布网之处;有的后勤保障,及时搬运捕获的鱼群并维持现场秩序;还有的充当协调员,时刻观察渔网状态,确保捕捞过程安全有序。在任务推进过程中,他们不断交流协调,及时解决问题。通过频繁的互动与合作,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合作意识明显提升,同时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相较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多聚焦于情绪疏导与思维层面的心理干预,劳动教育以实践育人的独特路径,为学生搭建通往真实世界的桥梁。在家庭日常劳作、田间农事体验等实践场景中,学生暂别书本,全身心投入劳动,在劳动中放松疲惫的大脑,为抽象的精神思考赋予现实载体。劳动教育“知行合一”的特质,引导学生在躬身实践中体悟生活真谛,避免陷入精神内耗。我们只有将身体劳动与心理成长有机融合,才能实现身心共塑,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构筑起坚实的实践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