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稳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福气。”“家长情绪稳定,孩子才能健康成长。”……近年来,“情绪稳定”成为社交媒体平台上被反复提及的“育儿热词”,甚至成为衡量家长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情绪稳定本身没有错,但片面强调其对孩子成长的决定性作用,造成了部分家长的误读与盲从,在情绪管理问题上引发了新的育儿焦虑。
如何合理表达情绪?家长怎样向孩子示范有效的情绪管理?本期,我们邀请到眉山市彭山区第五小学教师、家长学校讲师韩莉萍,帮助家长厘清概念,建立关于“情绪稳定”的正确认知。她结合从教27年来的实践观察与自身家庭教育经验,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误区
情绪稳定≠压抑感受
“我一直觉得没有人能保持绝对的‘情绪稳定’。在现实生活中,最多能做到‘不发火’,但很难做到‘不生气’。”家长蒲女士的这番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蒲女士表示,自己是“急性子”,过去遇到孩子“屡教不改”的情况,总会直言呵斥,以至于孩子在家里更害怕妈妈。为了改善亲子关系,蒲女士开始学习各种育儿知识,并决心从“保持情绪稳定”开始做出改变,有意识地调整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她要求自己“喜怒不形于色”,面对孩子犯错,即使内心怒火中烧,也只化作一声叹息,独自回房间“偷偷生气”。
然而,如此“隐忍”却收效甚微。一段时间后,蒲女士发现,亲子关系并未如预期般改善。虽然争吵减少了,但彼此却变得疏离了。直到儿子忍不住告诉她:“你对我越客气,我心里越不踏实。”儿子的这番话让蒲女士意识到,维持“表面的和平”反而增加了她心里的怨气与不平衡感,比以前更迫切看到孩子做出改变。这也让孩子被“低气压”笼罩,说话小心翼翼,生怕“激怒”了妈妈。这种状态下,亲子关系反而更加紧绷。“我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强行扮演一个善解人意、波澜不惊的妈妈了。”蒲女士说。
“将‘保持情绪稳定’视作金科玉律,家长反而容易忽略育儿场景中真实的情感互动。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人类情感规律,更阻碍情绪本身的健康发展。”韩莉萍表示,许多家长在理解“情绪稳定”时存在三大误区:第一,把“情绪稳定”简单等同于“压抑情绪”,认为不发脾气就是情绪稳定;第二,先入为主地将负面情绪的产生视作一件坏事,在孩子面前只呈现积极的一面,掩饰消极情绪;第三,以成人的视角和标准要求孩子“情绪稳定”,当孩子出现情绪波动时,无法理解并接纳,甚至指责孩子“不懂事”。
“刻意追求情绪稳定容易导致情感隔离。”韩莉萍解释道,孩子会通过镜像神经元系统感知情绪,如果接收到的情感信号与当下的真实状态不符,孩子会产生认知混乱。这种矛盾体验可能导致孩子发展成过度敏感的情绪侦探,或者形成情感麻木的心理防御机制。当家长总是展示“加工后”的情绪,孩子就失去了学习真实情感表达的机会。
认知
真实比稳定更重要
随着家长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通过自我提升给予孩子正向影响。不过,每个家庭的文化背景、经济条件不同,每个孩子的性格、成长状态也存在差异,要求所有家长以同一标准实现“情绪稳定”并不现实。韩莉萍提醒,“情绪稳定”并非应对育儿问题的“万能解药”,家长需要结合实际思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在家庭场景中,真实的情感流露才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她说。
韩莉萍谈到,从科学角度来看,情绪的产生是人类的本能。人类大脑中掌管情绪的杏仁核会以毫秒级速度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这种原始本能经过数百万年进化,已经铭刻在每个人的基因之中。当孩子打翻颜料、拒绝睡觉时,家长体内皮质醇水平会在0 .1秒内飙升,这是生物应对威胁的自然反应。她表示,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需要承认每一种情绪的存在,通过调整认识实现情感转化,而非制造“情绪真空”。
在育儿场景中,家长需要应对工作压力、生活琐事、孩子管教等多重挑战,有情绪波动实属正常。家长不必要求自己成为完美的情绪管理者,合理对待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焦虑、愤怒等情绪。韩莉萍指出,一味压抑负面情绪,不仅会让家长自身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还可能在某个临界点突然爆发,对亲子关系造成难以修复的伤害。
真正的“情绪稳定”不是压抑感受,而是通过认知重构将情绪纳入理性框架,逐渐改变看待事物的方式和思维模式,有效分配、管理注意力资源。“这种能力可以通过科学训练增强,如记录每日心情、主动换位思考、尝试多种调节方式,从而实现‘认知主导情绪,而非情绪劫持认知’,改善情绪管理能力。”韩莉萍说。
家庭教育需要“呼吸感”,有起有伏才是生活的常态,自然的情绪表达更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韩莉萍特别提醒,家长不仅要在孩子“犯错”时及时指正,在孩子取得优异表现时,也要不吝鼓励与赞美。孩子难过时有家人的陪伴与理解,开心时也有家人可以分享喜悦;当孩子的喜怒哀乐都能在家庭中得到接纳与回应,“家”才能成为真正的“情绪安全岛”。
行动
做孩子的“情绪教练”
“家长可以在孩子面前袒露负面情绪,但要注重表达方式。”韩莉萍以日常下班回家的场景为例谈道,家长可以坦诚地告诉孩子自己当下的心情与状态,比如,“妈妈今天被领导批评了,感到有些难过,你能安慰一下我吗?”这种表达既让孩子感受到被需要,也能帮助其建立亲密关系。
韩莉萍提醒家长,表达负面情绪时,切忌用自身辛苦“绑架”孩子,或用“挑刺”“找茬”等方式将怒火发泄到孩子身上。这种做法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还会让孩子产生内疚和自责的情绪。她建议,家长可以在家中设置“情绪安全角”,当情绪“上头”时,家庭成员可以先在此缓冲、冷静,再和他人理性沟通,共同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
“认识、承认情绪,并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负责,是家长应教给孩子的基本情绪处理方式。”韩莉萍表示,家长要以身作则,通过“观察—模仿—实践”引导孩子识别情绪,关注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此外,作为孩子的“情绪教练”,家长需注意培养孩子感受、识别情绪的能力。学习识别自己的情绪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小到大,孩子总会经历许多自己从未遇到过的情绪,当孩子的情绪来临,考验的是家长的教育智慧,否定孩子的情绪,认为他们“小题大做”会导致孩子不愿向家长做真实的情绪表达,不利于亲子间的沟通。“学习与情绪相处并无捷径可走,必须在现实生活中去经历与感受,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消化方式。”韩莉萍说。
她建议,孩子小时候,家长可以通过“情绪卡片”帮助他们识别、归纳情绪词汇,这有助于他们长大后更准确、合理表达情绪。同时,要帮助孩子树立底线意识,明确情绪宣泄的边界,如不能自伤或打骂他人、不能扰乱公共秩序等。
当亲子矛盾一触即发时,韩莉萍以自身经验向家长支招:争吵是正常现象,但争吵后及时修复关系至关重要。家长需要反思自己情绪失控的表现,向孩子道歉并解释原因,告诉孩子自己的真实想法,并倾听他的感受与见解。先处理好情绪,再解决具体问题,避免恶语相向,激化矛盾。
比起将“情绪稳定”视作“好家长”的硬性标准,不如将其理解为一种动态平衡:在接纳情绪波动的基础上,用科学方法减少情绪失控的发生,降低失控带来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借此向孩子展示真实的情感处理与修复过程。”韩莉萍表示,这种“有弹性的稳定”才更符合现代家长的育儿需求,家庭教育中那些有笑有泪的瞬间,反而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