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孩子有情绪

毛学英

《教育导报》
2025年第44期(总第4059期) 导报三版

小宝一向是个情绪稳定的孩子,每天放学回家,他都会叽叽喳喳地和我分享学校里的各种趣事。但昨天,小宝放学回家后,没有像往常一样先去完成作业,而是安静地坐在沙发上看传记。小宝说:“我今天一点也不想写作业。”这是他第一次对作业流露出厌烦。要知道,平常他总是会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作业,然后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察觉到小宝有情绪,我问他:“为什么不想写?是在学校发生什么事情了吗?”他说:“没有,就是单纯地不想写作业。”

我试探地说:“要不今天就不写了?明天和老师说你不想写,一次不写也没关系。”他沉默了一会儿,显然觉得这不是一个好主意。我转身进了厨房,留他独自思考。几分钟后,我隐约听到客厅传来哭声。我立刻放下手里的活儿,陪他坐在沙发上,把他搂进怀里,我用无奈的语气说道:“作业可真讨厌,把我家宝宝委屈成这样了。”听到我这样说,他的哭声更大了,小脑袋趴在我的肩膀上剧烈起伏。

我轻声说起自己的经历:“妈妈上学的时候,总想着玩,常常拖到最后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去写作业,甚至有好几次早上上学前还在补作业。即使是现在,偶尔我也不想上班,但该做的事躲不掉。就像作业,拖着不写,你心里反而不踏实。”小宝的哭声渐渐变小,我继续说道,“以后你还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时刻,可以难过,也可以哭,但最终还是要去面对你应该面对的。过程可能有点痛苦,等事情完成了,你会发现平凡的日常其实很幸福。你长大后会懂的。”

我抱着他,直到他的情绪好转。他表示,想先吃饭,再写作业。我们自然不会反对。

晚饭后,小宝主动拿出作业本,安静地用20多分钟完成了任务。写完作业的他情绪“由阴转晴”,又恢复了活力,蹦跳着找小伙伴玩耍去了。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情绪波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比起急于纠正或责备,家长的耐心陪伴更为重要。当他的情绪被接纳,他会获得强烈的安全感,而这份底气将转化为面对世界的自信。正如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所言,父母对待孩子的“情绪诚实”的态度,会深刻影响其一生的情绪管理方式。作为父母,想要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就应该在养育的过程中,让孩子坚定地相信,他永远被父母认可并深爱着。

晚上睡觉前,小宝对我说:“妈妈,我知道应该写作业,但当时就是不想写。一想到作业还没写,我就想哭。”我安慰他:“没关系,想哭就哭,哭并不是什么大事。妈妈永远是你的依靠。”

我想,孩子最能感受到爱与温暖的时刻,就是父母重视、理解他的情绪和感受的那一刻。让孩子在被爱与理解包裹的童年里成长,他终将从这份爱中汲取力量,带着底气走向更远的未来。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