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给阅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挑选适合孩子的书籍?怎样引导孩子深入阅读?近日,四川省家庭教育公益宣传活动“天府家长‘慧’”2025年第三期开讲,活动邀请到四川大学哲学与教育学教授刘莘、成都市泡桐树小学集团总校长黄艺竹、四川省社会教育发展促进会家校社共育专委会秘书长戎丹凤,与线上线下的家长共话亲子阅读。
算法时代更需要深度阅读
在知识随手可得的时代,阅读是否已沦为“过时”的学习方式?面对这一问题,刘莘通过扎实的调研与实践经验,给出了答案——人工智能越发达,阅读的独特价值越不可替代。
刘莘坦言,当下许多人对阅读意义的质疑,往往源于自身对阅读的片面认知。“对阅读的轻视会直接影响家长的教育行为以及和孩子的互动方式。”他指出,算法推送与即时娱乐不断切割注意力,导致孩子逐渐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对此,刘莘提出“有思想的减法”,即通过精选书籍构建深度认知框架,而非放任孩子迷失在信息的汪洋中。
如何为孩子挑选合适的书籍?刘莘从三个维度为家长指明方向:第一是儿童性,“亲近感”是激发阅读热情的关键,可以选择贴近孩子兴趣与认知水平的读物,比如趣味绘本和冒险故事。但仅有趣味不够,家长需承担引导责任。第二是经典性,当前 AI虽能生成文本却无法真正理解语义,本质仍是工具而非创造主体。经典作品历经时间检验,其语言之美与思想厚度是人工智能无法复制的精神养分,这恰恰是人类抵御技术工具异化的核心力量。第三是思想性,即根据孩子学段选择适度超前的读物,激发其思考动力,但要避免超出其承受范围。例如科幻小说《三体》虽蕴含深刻的人性探讨,但其灰暗叙事需要批判性思维支撑,因此更适合中学生而非小学生。
在阅读方法上,刘莘推崇亲子共读。对于低龄儿童,家长的陪伴不仅能帮助孩子跨越识字障碍,更能通过“有温度”的互动建立对书籍的信任感。他建议家长以身作则,营造家庭阅读氛围:“若要求孩子读书时,家长却在刷手机或打麻将,这种‘知行不一’会消解教育的权威性。”对于青春期孩子,他提倡“隐性共读”,家长通过阅读孩子感兴趣的书籍,搭建对话桥梁,在平等探讨中引导思辨。
他以《城南旧事》为例,书中主角英子与“小偷”交往的情节,颠覆了非黑即白的道德评判,为家长与孩子探讨善恶本质提供了鲜活素材。“这类思辨性对话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刘莘强调,阅读后的探讨应鼓励孩子表达真实感受,而非复述标准答案。通过这种思辨性对话,孩子不仅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能在质疑与反思中形成独立的判断力。
创造快乐的阅读体验
阅读究竟能为孩子的生命带来什么?在黄艺竹看来,阅读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自我对话与代际间价值观的无声传承。
让孩子真正爱上阅读的关键在于“创造快乐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来源于阅读场景的日常化。客厅的矮几上散落几本绘本,餐桌旁摆着有趣的科普读物,甚至卫生间的角落里也能搁置一本短篇小说集。这种看似随意的“视觉浸润”,实则通过环境无声地传递着阅读的亲近感。此外,一盏台灯、一张靠垫即可在家中划出“阅读结界”,用温暖的灯光隔绝电子设备的干扰。“当书籍像阳光、空气一样自然融入生活,书就成了孩子最好的玩伴。”黄艺竹总结道。
关于亲子共读,黄艺竹提出,家长无需扮演“监督者”,而应成为“同行者”。例如,父母与孩子可以约定“故事交换时间”:大人朗读一章《夏洛的网》的内容,孩子分享一段《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趣事;或者共读一本无字绘本,各自编织不同的情节,让想象力在对话中碰撞。她特别强调,共读不必追求效率,哪怕每天只有10分钟,只要笑声与讨论真实存在,阅读便能成为情感的纽带。
人工智能时代,3分钟“读完”名著等行为令人担忧,“但技术从不是‘敌人’,我们可以将其作为阅读的‘登山杖’,让更多孩子通过技术的帮助进入阅读的世界。”黄艺竹以有声书和 AR技术为例:《昆虫记》的音频可以伴着孩子观察蚂蚁搬家;《三国演义》的人物图谱让复杂的角色关系一目了然; AR技术让敦煌壁画从书页上立体浮现。但她也指出,纸质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其不可替代的沉浸感:指尖摩挲书页的触觉、油墨气息带来的嗅觉记忆,以及一气呵成阅读时的心流体验。“当孩子体会过读完一本《西游记》的酣畅,便会懂得深度思考远比短视频的即时刺激更珍贵。”黄艺竹说。
针对部分家长对“阅读效果”的焦虑,黄艺竹则呼吁家长放下功利心。她将阅读比作“文火煮茶”,强调其本质是慢的艺术与心灵的积淀。反复读同一本书、在某个段落前长久发呆,甚至无目的地随意浏览……这些看似“低效”的行为,恰恰是精神世界生长的养分。“不必执著于孩子是否‘读懂’,而该问问哪个画面让他笑了,哪个情节让他难忘或感动了。”她建议家长放下对速度和结果的追问,因为读书的本质是享受,若失去乐趣,书籍便毫无益处。
在阅读中提升家教智慧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常常陷入这样的困惑:明明倾注了全部心血,为何孩子依然抗拒沟通?当教育遇上网络时代的冲击,传统经验似乎愈发显得力不从心。戎丹凤为家长提供了一条破解困局的路径:通过阅读重构教育的底层逻辑,让智慧浸润亲子关系的每一刻。
阅读的首要价值,在于为家长打开认知的边界。戎丹凤提到,家庭教育没法依照标准模板,每个家庭的文化背景、孩子的性格特质都截然不同,若仅依赖过往经验,难免陷入“刻舟求剑”的窘境。她表示,阅读载体需要多元融合:阅读纸质书独有的沉浸感,能让孩子直观感受到家长对知识的尊重;而电子资源则以其便捷性和针对性,帮助家长快速获取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此外,她提醒家长,与其反复说教,不如用行动示范阅读的意义。睡前翻几页书、通勤时听一段课程,这些碎片化的积累,终将汇集成家庭教育的底色。
读懂孩子的需求,是许多家长的共同难题。戎丹凤分享了一个真实故事:儿子生日时,她精心准备礼物,孩子却只希望“妈妈放学时来接我,给我一个拥抱”。这让她意识到,教育的核心并非“给予”,而是“看见”。她推荐家长阅读《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系统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身心特征。比如童年期的孩子渴望社会认同,青春期的少年对外界评价敏感,这些特质需要家长用“耐心与智慧”,而非“道理与催促”来应对。她提到3种常见的无效教育模式——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并指出这些做法可能加剧亲子关系的对立。“关系大于一切”,只有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互动,才能避免“鸡飞狗跳”的日常。

面对具体育儿困境时,阅读更像一把钥匙。以孩子磨蹭为例,许多家长习惯用催促解决问题,但过度催促可能导致孩子丧失自我管理能力,甚至引发焦虑。戎丹凤建议家长从书籍中寻找科学方法,例如用“任务驱动”替代命令,或是接纳孩子的成长节奏。“有些孩子的‘花期’来得稍晚,但每一朵花都值得等待。”她坦言,教育是一场马拉松,家长需警惕急功近利的心态。阅读的价值不在于即时见效,而在于潜移默化中重塑思维。当家长学会用书籍中的智慧拆解问题,教育的焦虑便自然转化为成长的底气。
问答时间
问:孩子读三年级,偏好图片多于文字的书,应如何提升阅读品位?
黄艺竹:三年级孩子喜欢看图文并茂的书籍很正常,这类书籍就像是他们建立阅读自信的“学步车”,是其逐步走向更深层次阅读的重要基础。家长应珍视孩子的阅读兴趣,不必急于求成。
家长可以采取“交换阅读”的方法,和孩子设定一个时间,比如每天傍晚或睡前,家长朗读经典片段给孩子听,孩子分享喜欢的书籍内容。这样的互动既可以增进亲子交流,也便于家长了解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关注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推荐适合的书籍。在此过程中孩子还会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
更重要的是,家长不要过多评判书籍好坏,应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沉淀、积累,以包容、理解的态度陪伴他们成长。
问:家长如何通过思辨型阅读培养孩子的创作与写作能力?
刘莘:在 AI时代,思辨型阅读意义重大。 AI缺乏真正的思辨与语义理解能力,而思辨型阅读能有效提升孩子的思考与写作水平。
具体来说,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这一目标:鼓励孩子在读完一本书后,围绕感兴趣的话题自由创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孩子还不具备自由写作的能力,可以鼓励孩子写有主题的读后感,例如读完《夏洛的网》,孩子可以围绕“夏洛和小猪的友谊”这一主题,结合书中段落,进行主题写作。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帮助孩子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又能锻炼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