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古记:一个人周末博物志》
强雯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ISBN:9787559870285
大约十几年前,强雯偶然看到朋友满屋子的陶俑、瓦当、古砖、青铜器等,顿感震惊。更主要的是,朋友介绍这些器物时滔滔不绝、神采飞扬,令她心悦诚服,从此也开启了她个人的博物之旅。自那以后,强雯常常利用周末或借工作便利,有目的地进入四川、重庆、陕西、山西、湖北等地的博物馆观摩文物、做笔记、写心得。强雯坦言:“陶俑、瓷枕、青铜尊、青铜爵、香炉、堆塑罐、碑刻……在我眼前不再是无关之物,它们是‘资治通鉴’的另一个渠道。”
一般人参观博物馆里的那些文物,脑海里最容易与市场价值联系起来,如哪件文物拍出了天价,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彰显文物的价值。也正因如此,参观知名博物馆时,看镇馆之宝成为一般游人的习惯性选择,但强雯寻访博物馆和古物的脚步有别于常人。虽然她的笔下也会涉及一些重点博物馆的重量级文物,但本书的侧重点却是那些散布乡野、得到的关注和保护较少的文物,有的甚至直接散落于杂草丛生的田间地头,如涪陵雨台山的清代残碑。强雯不知疲倦地寻访文物,以亲眼目击的方式,近距离感知细节信息,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在历史与当下之间架起一座文化桥梁。
开篇《尊贵的尊》一文意趣横生。尊,是一种盛行于商至西周,以青铜材质打造的贵重礼器。礼,是历史上权力合法性和社会秩序的象征,承载礼器的物品必须足够贵重,哪怕大多没有实际工具价值。作为礼品的尊大体有两大特点——用料贵、制作难。春秋时代后期,随着冶炼技术的日臻成熟,工匠水平的提升与技艺的普及,尊的发展呈现截然不同的路径:一方面,尊开始跌下神坛,数量日多,形制日益世俗化;另一方面,为捍卫尊的贵重,工匠越发精益求精,在追求造型奇异上绞尽脑汁,三峡博物馆镇馆之宝鸟形尊甚至镶嵌了绿松石。随着岁月变迁、光阴淘洗,尊逐渐进化成“尊贵”的形容词,从具象升华为抽象,最终以文化基因的方式深嵌于社会生活细节之中。
有的文物则天生自带浓郁的生活气息,比如釜、油灯、香炉、瓷枕等。这些生活用具,有的因历史事件,凝结成新的文化符号。巨鹿之战中,项羽领兵渡河,为示死战志向之坚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这便是成语“破釜沉舟”的由来。由于资源稀缺,“省油灯”从开始成为衡量工匠水平的重要标志,后来衍生进化为今天的含义。
强雯的博物之旅全凭个人喜好,因为是自发游走,所以强雯的寻访方向与距离远近、兴趣偏好与知识侧重,影响了博物信息获取的结果。在她走访的众多博物馆中,有那些闻名遐迩的知名博物馆,更多的则是一些门庭冷落的县(市)级小型博物馆。因其地理分布的原始性,小型博物馆的文物更利于深挖文物背后的原始信息。像古塔、墓群、碑刻等,千百年来,至今与民共生,有着浓厚的烟火气息。
同许多访问博物馆的游客为了猎奇一样,强雯也怀有这样的“俗”。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堪称一绝。透过水下玻璃,可见古人曾以在石头上标刻画线的方式记录水文信息——“现存的165段枯水题刻中,涉及水位观察的有108段”;在许多人的脑海中,轿夫一定是男性,而在铜梁明代石刻中,却出现了特殊的四人女性抬轿俑。探寻史料,强雯发现闽南一带民风开放、不拘礼法,“并不强行裹足,闽南妇女以轿夫为职业的不在少数”,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取福州女轿户’到南京服役”;又如各地出土的摇钱树形状五花八门,但它们所承载的致富梦想却是一致的……这些“俗”故事,令我们普通人读起来兴味盎然。
如果考古是文化求解,那么博物馆摆放的那些文物有时像是答案,有时又像是一知半解的提示,有时还像是坐等未来智者破解谜底的疑团。文物如同一个取之不竭的文化宝库,读懂文物背后的深刻内涵,才可能真正领会一件件文物的真正价值。读后,我突发这样的奇想:我们正在经历的当下,未来将会以怎样的方式成为博物馆里的文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