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物见人的田野笔记

■裴金超

《教育导报》
2025年第46期(总第4061期) 导报四版

《我在二里头考古》

张飞编著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ISBN:9787555916901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考古学家犹如勇敢的探秘者,孜孜不倦地梳理文明的碎片,细心解读着岁月的密码。在这片广袤无垠的文化国度里,二里头遗址犹如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黄河之滨,静候着世人的探访与解读。

每项重大考古成果背后,总有一群甘于奉献的基层考古工作者。他们虽处于聚光灯之外,但这些人的付出与贡献却是支撑起这一片学术天地的坚实基石。《我在二里头考古》一书,正是对这些基层考古工作者的深情礼赞。本书深刻剖析了他们的生活轨迹与心灵历程,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不为人知的努力与坚持。作者张飞,是著名考古学家许宏的学生。他以3次亲历二里头遗址的实习经历为基石,铺就了一条通往考古工作环境的道路。张飞的在场式写作既细腻又生动,将枯燥的考古工作转化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尘土飞扬的挖掘现场,在每一次铲土中、每一块陶片中感受泥土的芬芳和历史的厚重。

这本书并非传统的考古学术著作,而是一本极富感染力和亲和力的访谈录,带领我们走进考古人员的生活与内心世界。张飞通过访谈录的形式,记录了15位与二里头遗址发掘、研究、宣传、保护相关的亲历者的口述历史。这些受访者包括亲手从泥土中剔出器物的特级技师、描摹古物的绘图高手、第一件青铜爵的发现者等。他们的年龄从20多岁到70多岁不等,话题涉及的时间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从基层考古工作者的视角出发,通过一系列真实的访谈记录,展现了那些在考古现场挥洒汗水的普通人的生活、思考与情感。张飞用一种鲜活而又感人的方式,让我们了解那些在考古工地上辛勤工作的普通人的故事。

书中详细描述了每位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黄土色的考古现场,感受着每一次铁铲插入土中的紧张与期待。例如,书中提到的郭振亚,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发现了第一件青铜爵,这一发现对于整个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郭淑嫩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二里头人,在二里头耕耘已有30多年,从一个农民变成一个样样精通的考古人;从上世纪90年代起,郭万仓就在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工作,并负责夜晚考古工地的安保工作,尽管他的名字可能不会出现在任何一篇正式发表的研究论文里,但他的存在却确保了每一次发掘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这些故事不但生动描绘了这些幕后英雄的辛勤与执著,同时也揭示了他们背后的辛酸与不易。他们是连接古今的桥梁,用自己的双手触摸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脉络,让后人得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根在哪里。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普通的基层考古工作者们作传,可能是继石璋如《殷墟发掘员工传》之后仅有的一本。其实除却考古学家,基层考古工作者尤其是技工们,是考古工作中最不可缺席的群体。无论是发掘、整理、文物修复、绘图、拍照,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甚至在很多时候他们才是主力,可是在学术史的回顾中他们的角色却是长期缺位的。张飞的书就弥补了这样的缺憾。

通过这本书,张飞特别强调了这些基层考古工作者的贡献。虽然他们大多没有显赫的头衔,没有深入人心的学术成就,但他们的工作对于考古研究的推进至关重要。在很多时候,正是这些人用手中的工具一点一点地挖掘、记录、修复,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些历史遗迹和文物。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