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雁群理论”看团队精神的培养

■成都市锦江区师一学校 董永春 南部县幸福小学 苏泽明

《教育导报》
2025年第66期(总第4081期) 导报三版

每当秋冬季节,大雁从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飞到我国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再经过长途飞行,回到西伯利亚进行繁殖。雁群的队伍组织非常严密,它们常常排成人字形或直线形飞行,科学研究显示,每只雁舞动翅膀时,能产生一种提升力,使大雁能迅速飞行;排成人字形队伍,会使整个雁群的飞行相对于无规则的单独飞行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当某只大雁即将脱离队伍,它会感受到一种气流吸力和阻止它脱离队伍的阻力,这只大雁便能迅速回到队伍,使队形重新完整。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然而,当前部分中小学生在团队协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培养方面有待提升,如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部分学生在班级集体事务中推诿责任、参与度低;部分学生存在沟通与协作能力不足的情况,在团队中难以主动表达观点或倾听他人意见,在意见有分歧时易发生争执而非协商;家校共育中存在评价与激励机制错位的现象,有些学校长期以学科分数为重心,团队协作表现未被纳入考核,学生缺乏培养动力。有的家长过度强调学业竞争,包办集体活动任务,剥夺学生实践机会,错失团队精神培养,过度渲染“升学”重要性,削弱学生的集体价值观认同。

一、“雁群理论”和团队精神的关系

一个班级如一个雁群,“头雁”是班长、班委干部、学科尖兵或活动组织者,需要直面阻力、引领方向,具有大局意识、协作精神与服务精神。他们通过沟通协作、信任互补破除矛盾,制定班级目标,确保班级续航。雁群尊重个体差异,大雁根据体力与经验来动态调整位置,弱者居中省力,强者轮值领头。班级管理中,通过差异化分工彰显个体价值,设立“值日班长”机制,让普通学生体验管理责任,实现角色切换与主动补位。雁群通过共同使命来凝聚行动,班级需要将宏观目标分解为个体任务,形成行动合力。同时,雁群包容个体差异,守护伤病同伴,班级通过文化凝聚力,包括奉献意识、集体荣誉感等,设立弱势帮扶小组,以规范制度与情感联结等方式来逐步培养团队精神,不让任何成员掉队。

二、中小学团队精神培养策略

雁群在 V形编队飞行中学习位置调整与气流共享,成为幼雁的动态训练场。如同班级小组任务、社区活动等场景,为成员提供动态实践平台,沉淀团队协作本能。头雁依据体力自动轮换,雁群严守队形间距,形成“空中公约”。对应班级公约、项目分工等制度,将个体行为导向集体效能,保障团队续航力。雁群以鸣叫声传递方位、警示风险、激励头雁,鸣叫频次越高,迁徙成功率随之提升。班级中,利用口号、仪式等产生精神共鸣,通过归属感与使命感的强化,不断形成向心力。所以,当雁群抵达时,幼雁飞行技能已经成熟。整个过程中,个体是团队的基础,团队为个体赋能,两者在目标统一中实现协同进步。

1 .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差异化教学、小组角色分工,激发学生自信心来培育团队精神。

差异化教学是教育公平与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路径。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探究性问题,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讨论空间和互动机会。在考虑团队的人数及座位安排时,应将团队制度与班级管理紧密结合,以促进团队间的公平竞争与合作。例如,每天的班级保洁工作需要相应数量的学生来完成。如果团队成员数量过少,整个团队在协作完成时可能会变得困难。反之,团队人数过多也可能给管理带来困难。再如,同一团队座位的布局应该便于讨论、互助和交作业等日常活动。每周以团队为单位进行位置调整,不但可以增强团队精神,也能促进班级的动态管理。教师还可以建立“师徒结对”的制度,让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老师”,帮助“徒弟”进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

2 .班级管理中,通过建立团队共同愿景、绑定团队目标,激活学生内驱力来培育团队精神。

班级共同愿景初步建立大致需要四步:一是共创,如学生将个人目标写在“树叶贴纸”上,收集、汇总生成班级主干目标,将个人目标整理、分类、提炼出班级核心目标;二是分解,将学校德育目标转化为班级目标,借助班徽、班歌、班规等可视化呈现;三是践行,班干部带领班集体为实现共同愿景开展行动;四是迭代,在实践中修正和完善班级共同愿景。其中,班干部是班级的领头羊,是同学们看齐的标杆。想让整个班拧成一股绳,实现班级共同愿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把班干部队伍带好,他们就像火车头,能带动大家朝同一个方向前进。

3 .班级建设中,通过营造包容性文化、优化团队标识,增进学生认同感来培育团队精神。

班级各学习小组设计组名、口号,布置小组“团队风采墙”展示合作成果,强化归属感。每月举办各类学科趣味活动,如数学谜题闯关、24点接力、诗词击鼓传花等,以团队为单位竞争,增强凝聚力。在班级氛围的营造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对于班级的重要性,内化认同感。

4 .校外拓展中,通过家校社协同、尝试多维评价,尊重学生个性化来培育团队精神。

为实现团队建设的最终目标,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点及各种观念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如,组织社区服务活动、测算垃圾分类覆盖点、公交车路线最优路径等,通过实地调研培养学生社会责任与协作意识;设计家庭数学任务,与父母一起运用几何知识设计家居改造方案,通过亲子协作延伸团队教育场景;参加志愿者讲述,与同伴一起介绍班级的目标和愿景,让学生认识到班集体的价值。教师应改进教育形式和方式,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团队协作中渗透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班级如雁群,群雁共鸣激励前行。从“雁群理论”中,我们汲取了班级管理力量,让学生在团队互助中学习知识、锻炼思维、提高能力,最终这些“小雁”成为“大雁”,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