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枪事件”和关怀教育

——一位新手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手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都附属中学 罗贵英

《教育导报》
2025年第66期(总第4081期) 导报三版

刚接手七年级8班时,一切似乎都在理想轨道上。军训时整齐的队列、班规制定时热烈的讨论、班干部履职时认真的模样,让我这个新手班主任暗自得意,甚至觉得班主任工作也不过如此。可谁能想到,这份“理想”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周一体育课后,一群学生到办公室告状:小俞(化名)用水枪向同学喷水。马上,我对小俞进行了一番严肃的批评教育,看着他愧疚的模样,我以为问题已经解决。没想到第二天语文课上,有同学举手:“老师,小俞又在玩水枪!”这次他躲在课桌下,用水枪喷同学的裤脚。我当场没收了水枪,又进行了严肃教育,还要求他写检讨。本以为这次小俞该长记性了,可周三英语课上,水枪又出现了。这一回,小俞不仅弄湿了同学的课本,还严重扰乱了课堂秩序。连续三次的批评教育都不见效,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这个男孩为什么屡教不改?是想引起关注,还是单纯习惯不好?班级里还会不会发生类似情况?精心设计的班级管理制度为什么会失效?难道只能靠严厉惩罚来管理班级吗?

抽丝剥茧:行为背后的真实诉求

1 .渴望被看见,获得存在感。

思考良久后,我决定与小俞的父母谈一谈。原来,小俞的父母新添了女儿,父母俩忙于照顾襁褓中的小妹妹,疏忽了对他的照顾与关心,以至于他觉得自己被冷落。加之无法融入新环境,小俞想用玩水枪这一行为打破同学之间的陌生感,获取师生关注,满足其“被看见”的心理。

2 .反抗死板教育,渴望平等对话。

连续失败的批评教育,使我也意识到了我们的师生关系也许有问题。于是,我与小俞面对面地进行了交流。他说:“老师,你太严苛死板了,不像我以前的‘班妈’那样幽默风趣、亲切可爱……”原来,屡教不改就是他无声的反抗。在师生信任关系尚未建立的前提下,单纯依赖批评、扣分、惩戒等严厉、死板的管理方式,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破局之路:从对立到融合的转变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尝试从情感联结、制度优化等方面重构班级管理策略。

1 .开展破冰之旅,打破陌生环境。

设计“墨竹八班水球大战”破冰活动。那天,我们准备了近千个水球,将全班分成7个小组,同学们在操场上展开了以水球为武器的“七国争霸”,从各小组的相互“博弈”中,我看见了他们眼里的笑与光。那一刻,师生之间的隔阂、同学之间的陌生、进入初中的恐惧等负面情绪得到有效缓解。活动结束后,小俞主动道歉:“老师,我以后再也不带水枪到学校来玩儿了。”看着他一脸诚恳的模样,我明白了:德育不是班规条文的机械执行,不是高高在上的审视,不是纸上谈兵的套用,而是以实际行动走进学生的世界,破除心理壁垒,促进每个孩子主动融入集体。

2 .实行“责任担当制”,让每个孩子被看见。

为了发挥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班级实行了“责任担当制”,设置电教、讲桌、绿植等管理岗位,确保事事有人管,人人有担当,让同学间相互监督、相互影响。小俞被任命为“形象担当”,负责监督班级内校服、红领巾的穿戴情况。这份责任让他感受到了信任,也激发了他的责任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制度实施后,我们班多次获得流动红旗,集体凝聚力显著增强。

3 .完善多元评价机制,激发主动性。

在管理班级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更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为此,我建立了“墨竹券”奖励制度,开展“最佳师徒”“最佳学习小组”“最佳责任担当”“每周操行分之星”等评选活动,获奖学生可凭券兑换奖品、免作业、抵扣操行分等。通过多元评价,不仅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认可,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承担班级事务的积极性,进而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和班级荣誉感。

4 .开展“心连心”活动,加深情感联结。

为了增进同学情,班级开展了“心连心”活动,主要包含真心话本、盲盒礼物、手写贺卡、生日歌、寿星特权五个方面。通过每周班会课的真心话记录,及时了解、疏导学生的情绪;生日仪式中抽取盲盒、签名贺卡、集体祝福等环节,让同学们感受到满满的爱意和仪式感,加深同窗好友情。

反思与启示:“关怀理论”的实践应用

内尔·诺丁斯的“关怀理论”强调,关怀的本质是双向关系,教育者需主动建构信任纽带,这场“水枪风波”让我对班级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建班”先润情。关怀理论强调:教育需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接手新班级时,我执著于班规建设,却忽略了学生内在感受。这启示班主任在新班级建设之初,通过开展破冰活动,拉近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此建立情感联结,为后期的班级管理与建设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管班”刚柔济。关怀理论指出:关怀者在思维(理性)和感受(情感)之间的经常转换,即理性与情感的融通性是关怀性理性的本质特点。在班级管理中,“刚”是不可触碰的底线,“柔”是浸润心灵的关怀。这启示教师需要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建立严明的班规,既有不可触犯的底线要求,又有有温度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强班”心连心。关怀理论强调,教育的核心是建立“关怀者与被关怀者”的双向关系,当被关怀者感受到真诚的理解,并做出回应时,才能形成积极的情感联结。这启示班级管理可以通过“责任担当制”挖掘学生优势,借助多元评价机制实现价值认可,使学生在被重视与关怀的体验中激发效能感,形成“个人—集体”的相互影响,增强班级凝聚力。

从处理突发情况的“手足无措”到“从容应对”,从师生关系的“对抗博弈”到“信任融洽”,从班级建设的“模式套用”到“因材施教”,这段始于“水枪事件”的探索,不仅是我作为新手班主任的成长轨迹,更让我深切体会到:班级管理从来不是麦芒对针尖的震慑,而是感性关怀与理性规则的辩证统一。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