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被称为‘大语言模型元年’,听说未来是人工智能的世界。”“好,那我以后就干人工智能了!”两年前,在皖南小城的一所高中校园里,黄锐和同学一边散步,一边畅想着未来。
今年6月,黄锐凭借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人工智能+智能电网相关方向的科研经历,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多个实验室的实习经历,剑桥大学访学经历,在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 NeurIPS)、人工智能国际性会议( AAAI)等顶级学术会议的参会经历,在《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的发表成果,以及创立电子科技大学 AI社团等校园活动经历,成为2025年商汤奖学金获奖者中的一员。
商汤奖学金由商汤科技自2017年起设立,旨在挖掘和奖励全国高校中在人工智能领域表现出色的本科生。该奖学金执委会每年邀请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专家,通过严格的评审过程,评选出不超过30名获奖者。黄锐是电子科技大学最年轻的获奖者,也成了大家眼中的“ AI少年”。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从高三时的畅想,到真正开始学习并投入人工智能研究,并在短时间内取得骄人成绩,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珠峰计划”拔尖人才实验班)2023级本科生黄锐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又有什么样的梦想?让我们“点击”浏览这位“ AI少年”的成长故事。
锐气
“不试试怎么知道能不能成呢”
“人生就像一场大型的测试,不多试试,怎么知道哪个方向最适合自己?”黄锐笑着打了个比方,在他看来,“勇敢的人,才能先享受世界”。刚踏入大学校园时,黄锐和多数新生一样,面对着令人眼花缭乱的选择题: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科创竞赛、社团活动……但黄锐并未纠结得失,他的答案是——“全都要!”
入学3个月后,华为 ICT大赛的招募信息闯入黄锐的视线。“昇腾 AI”“华为云”这些技术名词点燃起黄锐心中的好奇,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不试试怎么知道能不能成呢?”回忆当时的想法,他眼里依然闪着锐气。
结果出人意料——这个大一新生,在省赛中“一举夺魁”,黄锐第一次真切地触摸到了算法开发的魔力。“那次比赛让我知道了‘AI之门’到底朝哪开。”黄锐说。这簇“火苗”引燃了黄锐,他决定参加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珠峰计划”拔尖人才实验班的选拔,在这里,他正式叩开了通往 AI世界的大门。
2023年12月,黄锐再次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进入学校从事智能电网研究方向的胡维昊教授的课题组,进行“人工智能+智能电网”相关研究。“团队里的曹迪老师很信任我,他没有因为我是本科生就让我干一些边缘工作,而是循序渐进地让我尝试完成各类科研任务,在做中学,这让我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提高了不少。”黄锐说。听起来轻松,但作为一个大一新生,想要跟上团队的节奏很艰难。
从一堆打印出来“按斤计”的论文,到复杂的神经网络架构,再到艰涩的数学公式,每一项任务都在对黄锐发起挑战。黄锐回忆,那时看文献经常出现“一行有个不懂的名词,每个名词又牵扯到3个不同的概念”的情况。
“我粗略统计过,那段时间,我平均每晚11点半才‘下班’,最忙的时候,我就干脆在实验室过夜。”黄锐笑着告诉记者,这段经历让同学们给他冠以“何妨一下楼主人”的称号。
经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反复实验,黄锐先后在新建光伏电站点负荷预测、极端天气下负荷预测、住宅负荷预测等领域取得了科研成果,相关文章被《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Sustainable Energy》等国际学术期刊收录。而且,在专业学习和学科竞赛上,黄锐连续获得国家奖学金、感恩近现代科学家助学金,并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赢得成长赛道高教组全国金奖。他用行动证明:“全都要,也可以全都做得更好。”
传播
“人工智能要走向大众”
“我们不分种族,不分国界,为了‘通用人工智能’这同一个目标聚集在一起,共同为之奋斗,或许这就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幸运。”今年3月,黄锐前往美国费城参加第39届人工智能年度会议( AAAI2025),作为全场年龄最小的学生,他汇报了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场的专家全神贯注,认真聆听着这位“中国少年”绘制的“AI蓝图”。
在黄锐的“AI蓝图”里,参与者有像他一样正在探索的青年学子,有专业的科研人员,有普通的 AI爱好者,还有一个个来偏远乡镇的孩子们。这样的想象其来有自。
2024年9月,黄锐作为联合创始人,集合校内英才学院、信通学院、经管学院等学院的“AI发烧友”共同创立了电子科技大学首个人工智能社团,在半年的时间里,社团成员超过七百人。
在社团里,他们讨论使用 AI应用的心得体会,结合不同学科背景分析 AI发展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大模型”“具身智能”到“AI for Science”,每个前沿问题的讨论中都能听到这群“发烧友”的声音。
现在,该社团和华为、百度、深势科技等行业前沿公司建立起合作关系;在高校ICT产教融合大赛、华为 ICT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都能看到社团成员的身影。社团成员还斩获多项国家级奖项、省级奖项,发表数篇高水平论文。“未来,我们致力于打造集产学研为一体的人工智能学生平台,为同学们带来最先进的 AI技术、最丰富的人工智能资源。”黄锐展望道。
他推广 AI的脚步没有局限在高校的象牙塔里。2024年暑假,黄锐为布拖县的12名初中女童科普人工智能知识。他记得,当他根据孩子们对家乡地形地貌的描述,用 AI绘制出家乡的画卷时,孩子们眼里闪烁出和自己中学初识 AI时一样惊喜的光芒。
“一位12岁的女生问我,哥哥,大模型为啥什么都知道?我们有自己的大模型吗?”回答完女童的问题后,黄锐心想:“能将 AI的种子播撒在更多青少年心头,AI科普这一步便走对了。”
此次经历之后,黄锐的“全都要”又增加了一项——投身 AI科普工作,同年8月,黄锐又随学校“致广大,尽精微”实践队来到资阳市安岳县龙台镇,给当地孩子们科普人工智能知识。截至目前,他已为大凉山等偏远村镇儿童举办 AI知识讲座10余场,听众累计千余人。
“人工智能不应只在‘小圈子’里,更要走进大众的视野中。”黄锐告诉记者,上大学前,自己只是县城里一个刻苦读书的学生,是对 AI的兴趣,让他有机会站在行业的潮头,站在国际科研的舞台上。“把兴趣传下去,启蒙更多像我一样的人,”由此成为黄锐的一个心愿。
未来
创造出更具创新性和人文性的AI产品
“你想过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吗?”当记者抛出这一问题时,黄锐没有急着回答,而是讲述了一个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
2015年,还在读小学四年级的黄锐,迷上了沙盒类电子游戏《我的世界》。“这款游戏是高度自由的,玩家可以根据需求自主搭建地图和建筑,很多玩家都有‘独家定制’的需要,我意识到或许可以为更多玩家提供服务。”彼时才10岁的黄锐,在网络上组织天南地北的网友成立了游戏工作室,他们一起设计皮肤、地图、模组等。2025年,恰逢黄锐的游戏工作室成立10周年,他们的设计累计收获了上亿次下载量,斩获该领域多个重要奖项。在这方虚拟世界中,黄锐充分体会到了创造的成就感。
“这段经历,让我体会到创造和创新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对未来的选择。”黄锐表示,自己对未来的构想,大致是成为彭志辉(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一样的人,创造出让世界惊叹的中国 AI产品。
采访的最后,黄锐展望了 AI的发展走向:“ AI的曙光必将闪耀在中国青年构建的‘创新穹顶’与‘人文基地’之间,从代码行间到田间地头,从技术巅峰到教育沟渠,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青年力量。我将努力攻读,架设起人工智能学术研究和普惠应用的双向桥梁。”
记者手记
未来,掌握在充满勇气和智慧的青年手中
飞快的语速、清晰的逻辑、熠熠的神采……和黄锐接触的几个小时,这些加深了我对“极客”的印象。但黄锐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他还有着超越年龄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当大多数人还在为“人类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感到焦虑时,黄锐选择:先入局,再求变。
黄锐对 AI技术发展的想象,并不仅仅止于个人发展和科技进步,他更在意 AI技术的普惠价值。在我眼中,他为山区孩子们讲解 AI知识时散发的光芒,甚至比他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时更加耀眼。这种将个人理想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视野,让这位“ AI少年”的形象更加立体。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当代中国科技青年的缩影——他们既能在实验室里钻研前沿的技术,又能走进田间地头传播科学火种;既怀揣改变世界的雄心,又保持着对知识的谦卑。“知君志不小,一举凌鸿鹄”,当黄锐谈起未来要参与创造“让世界惊叹的中国 AI产品”时,眼神中那份笃定让我相信,这绝非年少轻狂的豪言壮语,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