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小法庭” 成长大课堂

■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关镇学校 王蓉蓉

《教育导报》
2025年第66期(总第4081期) 导报四版

初为人师,踏上一年级的讲台,本以为迎接我的会是一群乖巧听话、天真无邪的小天使,可现实却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每次我前脚刚踏入班级,后脚就被一群孩子团团围住,叽叽喳喳的声音瞬间在耳边炸开。

“老师,小梅拿了我的书不还我!”一个小男孩涨红了脸,急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手里紧紧攥着书包带,向我告状。

“老师,小刚拿走了我的笔,我都没法写字啦!”旁边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也不甘示弱,跺着脚,挥舞着小手,试图引起我的注意。

还没等我回应,又有孩子扯着嗓子喊:“老师,阿帆朝我吐口水,太讨厌了!”“老师,小钟踢我,这儿还疼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地诉说着自己的委屈,小小的教室瞬间乱成了一锅粥。

起初,面对这些琐碎繁杂的纠纷,我只能无奈地扮演起“法官”的角色,耐着性子,一个个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试图理清谁对谁错,然后让犯错的孩子道歉。

可这谈何容易?一年级的孩子表达能力有限,往往说着说着就词不达意,要么就是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让我这个“法官”头疼不已。每处理完一件事,我都感觉耗费了大量精力,可刚松一口气,下一波“告状潮”又汹涌而至。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我身心俱疲,意识到必须得想个办法改变现状。

一天,我正坐在办公桌前为这些琐事烦恼,突然,脑中灵光一闪——

既然孩子们这么热衷于“告状”,渴望得到公正的评判,那何不干脆在班级里设立一个“法庭”,让他们自己来处理这些事儿呢?这样既能减轻我的负担,又能锻炼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何乐而不为?

说干就干,我兴致勃勃地来到班上,向孩子们宣布了这个想法。孩子们一听,眼睛顿时亮得像星星,兴奋得欢呼雀跃,教室里一片沸腾。

接下来,便是紧锣密鼓地筹备“法庭”。首先是选“法官”,这可是个关键环节。我组织孩子们进行投票,每个孩子都认真地在小纸条上写下自己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

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两名“小法官”脱颖而出,一个是沉稳内敛、思维缜密的小明;另一个是能言善辩、正义感十足的小美。

当我把象征着“法官”权威的小徽章郑重地佩戴在他们胸前时,小明和小美挺直了腰板,脸上满是自豪与庄重,仿佛一下子肩负起了无比重大的责任。

而其他孩子,看着“法官”威风凛凛的模样,眼中满是羡慕与期待,纷纷表示以后一定遵守规则,不然就要被“法官”审判啦。

“法庭”正式“开庭”了。有一回,两个小男孩因为争抢一个玩具小汽车闹得不可开交,双双跑来“告状”。我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介入,而是微笑着说:“走,咱们去‘法庭’,让‘法官’来评评理。”

孩子们簇拥着来到“法庭”,两个“小法官”早已正襟危坐、表情严肃。

“原告”先陈述:“我正玩着小汽车呢,他突然跑过来就抢,还把我推倒了!”说着,委屈地指了指自己有点脏的膝盖。

“被告”也不甘示弱,大声反驳:“我才没有,是你玩了好久都不给我,我也想玩嘛!”

两位“小法官”听了,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开始像模像样地询问细节,还不时地在小本子上记录着什么。接着,他们小声地讨论了一会儿。

最后,小明清了清嗓子,宣判道:“‘原告’,你玩了太久没有分享,是不对的;‘被告’,你不应该直接抢,还推倒人,更不对。所以,你们要互相道歉,然后一起玩小汽车,每人玩10分钟,轮流来,不能再抢了,知道吗?”

两个小男孩听了判决,虽然还有点不服气,但看着“小法官”一本正经的样子,也只好乖乖地点点头,互相道歉。周围的孩子们目睹了全程,纷纷鼓掌叫好,对“小法官”的公正裁决钦佩不已。

从那以后,班级里的告状声明显减少了。孩子们遇到问题,不再第一时间找老师,而是先尝试自己去“法庭”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学会了如何在矛盾中寻求平衡,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而我,也从烦琐的“断案”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专注于教学。看着孩子们在“法庭”的历练下,一天天成长、懂事,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这个小小的班级“法庭”,不仅化解了矛盾纠纷,更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大课堂,希望他们可以继续在实践中领悟规则、学会担当,为未来的人生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