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学期结束,“分数”成了不少家庭的焦点: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成绩波动辗转难眠,陷入“分数恐慌”;有的家长则宣称“为了快乐童年”,对孩子的学习关注完全“躺平”。家长该如何理性看待成绩?怎样的成绩观才能真正助力孩子成长?近日,记者采访多位中小学教师与家长,探索平衡焦虑与放任的“成绩之道”。
焦虑或“躺平”
都不利于孩子成长
“老师,要考试了,我好紧张。我担心如果没考好,爸妈会失望。我越来越害怕考试了。”成都石室天府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孟泓沁曾收到这样的学生倾诉。这位平时表现优秀的学生,因过度担忧成绩陷入焦虑。“害怕考试,说明孩子承受了过量压力。”孟泓沁分析,如果家长不及时调整,孩子可能逐渐失去学习的乐趣。
家长对待成绩的极端态度,并不是个例。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蜀华分校教师刘姝蔓、绵阳市安州区调元实验小学教师鲜小林在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发现,大多数家长对学生成绩过分关注、过度焦虑,但也有部分家长选择“躺平”,对孩子学习不做要求,鲜少配合家校共育。
“无论焦虑,还是‘躺平’,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刘姝蔓表示,焦虑的家长频繁询问、过度关注排名,容易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厌学情绪,甚至扭曲学习动机、损害亲子关系。“家长对孩子成绩不闻不问,又容易忽略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鲜小林则担忧,“躺平”的家长,可能让孩子误以为“努力不被重视”或“我怎样都行”,导致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目标感和责任感缺失。
在孟泓沁看来,焦虑也好,“躺平”也罢,家长的主观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客观原因则是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包含社会的焦虑氛围和功利倾向,以及未来的不确定等因素。他认为,家长从社会现实出发为子女“计深远”是正确的,但不宜过早地将功利化因素和焦虑情绪直接传导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急功近利往往一叶障目,不利于发现孩子的优势和特长。一些家长甚至无意间将自身压力、焦虑传导给了孩子,影响其心理健康。”
同时,他也提醒“躺平”的家长,“没有压力”并不代表真正的快乐,现在的孩子衣食不缺,从心理学来说,更需要寻找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需要家长在成长方向上作出指引,以便其认识自我、发掘自我、成就自我。
收起负面情绪
用长远眼光看待成长
“知道读初二的女儿数学只考了57分,我把到嘴边的指责咽了回去。”长宁中学心理健康教师杜红燕分享了自己得知女儿成绩后的做法,“那天,我只是问她:‘这不是你的水平,你甘心吗?’随后,便走出了女儿的房间,给她留下反思的空间。”
“面对不理想的成绩,抱怨、责骂都是没有用的,只会增加孩子的愧疚感和压力。”杜红燕说。她没有纠结于分数,而是联系孩子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一起分析孩子成绩下滑的原因,并逐一解决,帮助女儿在半年后找回了状态。“家长与其看见成绩就‘翻脸’,不如透过成绩看到背后的问题,帮助孩子一点点弥补。”
鲜小林也曾遇到过类似的案例。她的一位学生勤奋好学,上课认真,也爱提问题,但因为做题速度慢,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急脾气的爸爸辅导作业时便一味催促,反而导致孩子厌学。换成有耐心的妈妈辅导后,情况才逐渐好转。“接纳孩子的成长节奏,比单纯关注分数更重要。”鲜小林说。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思更加敏感,家长更应平和看待排名和分数。”刘姝蔓表示,成绩是“诊断器”,而不是“判决书”。家长应明白,成绩只是反映孩子特定阶段学习状态和当前能力水平的一个信号,而非孩子整体价值的标签。家长应该通过成绩,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展现的态度、付出的努力,以及点滴的进步。
同时,她建议家长树立长远的发展观和多元评价标准。“成绩只是人生众多的评价维度之一,优秀的品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对于长远成功和幸福生活更为关键。”刘姝蔓说,“一次成绩不理想不代表永远不行,家长要帮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鼓励孩子拥抱错误,将挑战和犯错视为学习的机会,而不是一味否定其能力。”
孟泓沁则提醒家长警惕“家庭价值倒依附”现象的出现,即家长将孩子的成绩作为家庭中最主要的关注点,牵动所有的喜怒哀乐。“正常的家庭价值依附是孩子将父母作为学习的榜样。本末倒置,可想而知孩子会承受怎样的心理负担。”他说。
淡化分数
在陪伴中破解“成绩困局”
如今,学校不公布分数和排名,本是为了缓解教育焦虑,却让部分家长因“信息模糊”而更加迷茫、慌张。家长应该怎么办?孟泓沁认为,放下对分数的执念,关注日常学习细节,才是破局关键。
调元实验小学四年级家长张娟的转变很有代表性。以前,每次考试前,她总叮嘱孩子考高分,母子之间关系一度很紧张。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她淡化对分数的关注,通过关注练习过程、作业质量、课堂表现等,观察孩子的学习状态。“孩子反而更自信、好学了,不仅作业越做越好,回家还主动跟我分享学校发生的事情。”
“分数只是外在表现,它的背后是孩子是否愿学、会学。”在孟泓沁看来,张娟的做法值得大多数家长借鉴。他建议,家长应多陪伴孩子学习,了解其学习节奏和能力特点,基于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孩子一起设定“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避免盲目攀比。
“每学期结束,老师都会给每个学生写评语和建议,但一些家长却只关注分数。”在鲜小林看来,实行等级评价,家长更应重视老师的过程评价,根据建议内容查漏补缺。“平时,老师反馈的学生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比分数更能反映问题,家长也需要引起重视。”她表示,随着 AI技术发展,学生评价将更加全面、精准,家长也需提升相关素养以适应新变化。
“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解决办法。”刘姝蔓指出,考试成绩反映出的学习问题,通常分为知识型漏洞、学习习惯偏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低效等几种,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交流、和老师沟通等方式,帮助孩子进行系统归类,对症下药。她表示,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家长应营造安全、积极的家庭氛围,向孩子明确传达“无论分数高低,我们都爱你、支持你”的信号,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孩子知道分数不影响父母的爱,亲子沟通才顺畅,父母的建议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刘姝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