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聊”愈室

《教育导报》
2025年第67期(总第4082期) 导报三版

本期嘉宾

潘瑞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师、国家高级教育规划师)

家长提问

明知道孩子大了,需要自主空间,可看到他整理行李时漏带了外套,我还是忍不住给他重新收拾。在“独立成长”和“周全照顾”间到底该怎么平衡?

 

亲爱的家长:

我特别理解你的心情——就像看着孩子端着满满一杯水走路,手悬在半空,想扶又不敢扶,这是负责任的父母常常会有的“成长焦虑”。你纠结的或许不是一件外套,而是怕孩子受凉时自己心里的那份担忧。但你知道吗?我邻居家的初中生上次去露营时少带了外套,晚上却和同学挤在一起睡得更香,回来还得意地说“学会借体温取暖了”。

有些弯路,是必须亲自走的“必修课”。把“补救权”还给孩子,往往比替他收拾行李更有意义。下次孩子整理行李时,你不妨晃着手机对他说:“这次你当指挥官,我当‘ Siri’,需要支援随时喊我。”

其实,漏带东西有时候等于“获得生存经验值”。我侄女大学报到时忘带厚被子,在宿舍楼的微信群换到限量版动漫毯子,现在提起这事儿,还会开心得两眼放光。这样看来,漏带东西这件事儿好像也没有那么值得担心了。

如果还是放心不下,可以从认知和实践两个层面慢慢调整:

认知调整:理解“脚手架式养育”

1.分清“照顾”与“掌控”。

孩子忘带外套可能受凉(短期风险),但过度代劳会削弱他的责任意识(长期风险)。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人的一生会经历八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心理社会危机。成功应对这些危机将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失败则可能导致心理社会适应问题。

从孩子独自收拾行李来看,他大概率在12-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探索“我是谁”,此时,孩子需要通过试错发展计划、组织等“执行功能”,在实践中形成清晰的自我认同。这个时期如果家长一味包办,可能导致孩子因缺乏探索机会或受到过度控制,陷入角色混乱,难以确立自我同一性(即认识自我)。

2.搭“安全网”,而非做“保温箱”。

与其直接帮孩子收拾行李,不如说:“我注意到你没装外套,你觉得根据当地的天气预报,需要准备吗?”既保留他的自主权,又帮他提供思考框架。

实践调整:分阶段放手策略

1.共同清单法(适合幼儿园至小学低年级)

家庭旅行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创建电子行李清单(可分季节保存),用提问引导孩子思考:“运动后需要准备什么?”“下雨了怎么办?”在装箱时不强制要求孩子带齐带足物品,允许遗漏1-2件影响小的物品,把它们变成学习机会。

2.后果体验法(适合小学中高年级)

家庭旅行或孩子单独参加集体活动时,提前约定:“这次妈妈不会检查行李,如果发现少带了,你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同时,通过告知附近商店位置或预留应急现金等方式,帮他积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盘对话

每次外出回家后,家长可以和孩子聊一聊当天的情况,但要避免说教和质问,如“你知道错了吗?错在哪里了?”可以使用成长型提问方式,如“你觉得这次哪部分做得好?如果下次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调整?”

特别情境处理

若外出涉及药品、重要证件等安全物品,家长可以试一试“三明治沟通法”——

肯定自主性:“你自己收拾了大部分行李,真的很棒”;

说明底线:“药物和证件需要单独检查,这是家里的规定”;

赋予权力:“下次你可以提前把药和证件放在专用袋里让我看看”。

最后,我想给所有放不下心的家长两个小建议:一是给自己设“干预冷却期”,想插手时先深呼吸10秒,观察孩子是否有自主解决的迹象;二是制作“成长记录表”,记录下孩子独立完成的新事项,焦虑时翻看,能让你多一些信心。

孩子成长的核心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非被过度保护带来的“羞耻感”。家长现在的适度放手,正是在帮助孩子积累未来独立生活的心理资本。从今天开始,尝试把“你漏装了”换成“你觉得还需要什么?”——一个简单的改变,就能悄悄开启孩子的自我负责机制。

孩子的成长像放风筝,绷得太紧线会断,全松开又怕飞偏。聪明的父母会在风稳时悄悄放线,起风了再轻轻往回带一带。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