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片面解读“专科就业率高于博士”

■本报记者李益众

《教育导报》
2015年第4期(总第2781期) 导报三版

日前,某党政机关报的官方微博发了一条有关高校就业率的消息: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率: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原来,北京市教委发布了《2014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与人们传统观念中“学历越高越好找工作”不同,实际调查情况是:专科就业率最高达到96.88%,其次为本科96.65%,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分别为96.58%和96.20%。

这条微博标题很扯眼球,因为它道出了一个异乎常识的结论。由于它只是陈述事实,并未评论,称得上是客观、真实。但恰恰是它新闻性强,而又未对新闻事实作任何分析,容易给民众造成误导。部分网友作出了这样的评论——学历越高越不好找工作。

前不久,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小何本科毕业时,某报社曾向其伸出橄榄枝,但他以“还想继续读书”为由拒绝了。3年后,小何硕士毕业了,想到这家报社工作,结果报社的回复是:人员已满,今年没有招聘计划。小何身边的朋友纷纷感慨:“读书越多越不好找工作了。”“早晓得,就不读硕士了。”

显然,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由数据得出的结论,还是由个案引发的感慨,背后的推论都不符合逻辑,都显得以偏概全。片面解读“专科就业率高于博士”,会导致“读书无用论”死灰复燃。

专科就业率96.88%,博士96.20%,最高和最低的两者相差也极小,可以说是差之毫厘,没有多大说服力。小何找工作的故事,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也不排除他会找到更好的工作,不足以作为“读书越多越不好找工作”的论据。

更何况,专科教育本身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密切,就业层次相对较低,选择面更广,学生就业率自然会高一点。博士属于研究型人才,就业去向主要是高校和科研机构,范围相对更窄,他们读书时间长、个人付出多,就业期望也更高,就业率相对低一点也容易理解。

简单地以就业率来评价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之间的优劣并不严谨,不具科学性,也不宜将就业率高低作为评价一所学校、专业优劣的标准。对高校就业率,我们既要重视,但也不要过于在意,更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地解读。毕竟,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更快地找一份工作,而是为了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担负更大的责任,作出更大的贡献。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