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应回归本源

■刘启才

《教育导报》
2018年第13期(总第3150期) 导报三版

参赛课,应该是经过反复磨课,代表参赛学校集体智慧的课,按道理应该水平较高,可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些课常常故作矫情,东施效颦,设置一些所谓的精巧环节,教者忙忙碌碌,听者收效甚微。

语文教学跟风,套模式现象非常严重。导入,解课题,介绍作者,分段,逐句讲读,概括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千篇一律,这种典型八股教法如今还在很多地方推行;在考试引入标准化命题时,又流行把课文完全肢解,用判断、选择等做题方式来上课;在改革,创新,反传统的旗号下,一段时间,小组讨论模式在全面推广;随着电脑的普及,不用课件几乎成了落后、守旧的代名词。“教改”洪流浩浩荡荡,许多一线教师被裹挟,盲目地效仿,迎合要求中的一条条标准去做,而对学生,我们真正服务的对象,却忽略了。

语文课应该怎么上?万变不应离其宗,答案就应在学生身上。我认为,判断好的语文老师、好的语文课有3个联为一体的标准:一是学生喜欢;二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三是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甚至于对传统的讲授法,我觉得只要老师会讲,讲得有声有色,讲得深入浅出,学生如沐春风,听得津津有味,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使用。至于有人说这样的课堂没有互动,我想说,并不是每一节语文课都要互动,老师在这节课以讲为主,而在另一节课以动为主,难道不好吗?蜻蜓点水般的面面俱到又有多少实在的意义?

古人教学,没有这么多的花样,但由于对语文有深刻的理解而在教学中直奔本质,学生的语文功底非常扎实。现在的语文课,特别是要端出去的公开教学或教学比赛的语文课,花样百出,为创新而创新,为作秀而作秀。课堂中,三五个口吐莲花的活跃分子掩盖了沉默的大多数,看似热热闹闹,其实破绽百出,还让更多观摩的教师越教越不知道怎么教,学生越学越不知道怎样学。

重回语文教学的本源,教师要守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扬长避短,围绕“听说读写”的终级目标,根据学生实际,不拘一格地进行训练,立足课文内容,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多朗诵、多背诵、多看课外书、细细写批注、认真摘抄好词好句、每天翻字典、写日记,这些方面坚持下来,语文怎会学不好?来于生活,融于血脉的母语,又怎会那么难教,那么难学?

(作者单位:江西省井冈山市井冈山中学)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