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碰撞师生智慧

■本报记者虞嗣

《教育导报》
2015年第5期(总第2782期) 导报三版

?

普通的长柄汤勺加上一个小钩子,就不会从锅边滑落下来,这种防滑汤勺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发明它的不是别人,正是达州市达川区麻柳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

走进挂满荣誉证书的麻柳镇中心小学展览室,记者看到众多构思精巧的科技小制作:长长的竹竿一端挂着袋子与钳子,另一端用铁丝控制钳子的开合,这样就能方便安全地摘取高处的果子;只要转动摇柄,一块黑板就能在短时间内翻个面,变身投影仪。……这所小学自1990年起就着重培养学生在科技小制作、科幻画方面的特长,将科技教育作为发展的主要特色。

据了解,达川区近年来致力于向广大中小学生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培养科技辅导员和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潜质,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在区内创建多所“科技教育示范学校”,每年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师生超过6万人次,创新项目、作品超过4000项(件),近3年获奖总数位居

小制作培养“未来科学家”

如今,麻柳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的科技作品不仅屡屡获奖,学习成绩也提高了。该校校长粟品成说:“科技小制作不仅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还培养了他们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一来二去,成绩也慢慢好了起来。现在学校以科技教育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做法在全县已经小有名气,很多学校都来这里取经。”

据该校的科技指导老师谢兴艳介绍,由于学校受自身条件所限,学生家境普遍不是很好,不能开设机器人制作这一类花销较大、对硬件设备有较高要求的项目。他说:“我们的优势就是‘接地气’,引导孩子们从日常生活着手,应用基础科技知识解决问题。”

据粟品成介绍,学校每年都会开展持续几天的科技节活动,让学生能够在互相交流中进步。以数量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科学思维,让学生在追求兴趣爱好的过程中全面发展,粟品成说:“现在我们看到的学生作品也许不起眼,但是,未来的科学家可能就在其中。”

“这种情形在当年是不敢想象的。”达川区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冯泽波感叹道。

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技教育在全区学校的发展,达川区教育局对现行的科学普及管理模式进行改革,缩短科技辅导员联系工作的时间和距离,提高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速度和效率。

达川区教育局还组织相关专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编写校本科普阅读教材分发给学校。同时,组织“科技大篷车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在对应的年龄段中,自己应该具备怎样的科学素养与能力。科学方法拓展师生思维在这之前,提到科技创新比赛,达川区不少学校都皱眉头。达川区教育局局长李健说:“教师难、学生难,难就难在发现问题和选题。我们从这方面着手,在学校普及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实践活动的‘八字法’,培养师生用科学方法去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帮助师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

达川区在全区范围内组织了一批骨干科技辅导员,按辅导方向分为6个小组,轮流对全县9个片区107所学校巡回宣传,传授指导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方法。同时,每年组织优秀科技辅导员前往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现场观摩学习。

“许多教师经过培训学习后,充分认识到,以前做课题,不是缺了这个环节,就是少了那个步骤。各种问题导致研究的项目质量不高。”达川区金华学校校长廖经春告诉记者。

曹霞是金华学校的语文老师,也是科技辅导员,她负责指导学生科技微电影的拍摄。由她指导的科技微电影《牵牵蜗牛的手》在全国第五届“熊博士”科学影像节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

问起她的经验,曹霞笑着对记者说:“我只是让学生平时回家多观察身边的事物,把发现的问题用笔记录下来,上课时拿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碰到解决不了的,我给他们提出几种方案,让学生查资料做实验,自己解决问题。”

曹霞说,“把学生生成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每个过程拍下来,就是一部很好的科技微电影了。”

李健认为,无论是麻柳镇中心小学,还是金华学校,都是把学生引向学科学、学技术的正确方向,拓宽了学生参加科学普及活动的范围,增加了学生对科技教育的新认识。

他说:“我们正在更多的学校中尝试跨两个或三个以上学科的发明项目或科教制作项目,希望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作品的质量。”

(图片由受访学校提供)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