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师生的“心灯”

——记邻水县高石中心校副校长冯永林

《教育导报》
2015年第5期(总第2782期) 导报三版
在邻水县铜锣山腹地,有一所鲜为人知的王家镇高石中心学校,这里群山逶迤,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高石中心学校现有9个教学班,教职工21人,学生143人。由于人手紧张,学校教师必须一人担任多个科目的教学任务,有的甚至担任5个学科教学。

“那就是冯永林副校长。去年,他主动要求担任九年级的数学和3个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顺着校长梁长华所指的方向看去,不大的操场上,一个中等身材的中年男子领着36个孩子正在跑步。

“这人实在,工作兢兢业业,是历界校长的好助手、同事的好榜样、学生的好老师,深得家长的信任和尊重。在高石,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受到他的感染。”梁长华说道。26年扎根于此,冯永林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点亮了深山里师生的“心灯”。

冯永林在辅导学生学习

因为被他触动,所以选择留下

受地域条件的影响,高石中心学校的教师调动比较频繁,和年轻老师打交道,督促、指导他们完成角色转变,是冯永林的“必修课”。

“我不知道偷偷地哭了多少回,几次想放弃这份工作,离开这看不到希望的地方。”来到高石中心学校不到半年的新老师邹娟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了,起初心理非常失落和彷徨。而冯老师执著地坚守了26年,这对我触动很深。他平日也对我帮助很大,所以,我选择了留下。”

邹娟接手的是六年级,这对没有班主任工作经验的她来说,是个挑战。班里有个学生,上课常迟到。为此,邹娟批评了他,这孩子不但没汲取教训,还直接向邹娟发出挑衅信号,经常旷课去上网。冯永林知道后,找到邹娟,与她一起讨论、研究班级管理办法。

“冯老师当班主任时,他每学期都会拿出200元来带头建立班级奖励基金,每周、每月、每期,从学习、纪律、劳动、体育、文娱活动等方面评出先进奖励。在他的带动下,学生也自愿捐出零花钱来,放进奖励基金。要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人都有获奖机会,体验成功和进步的快乐。”邹娟按冯永林教的方法做,那个学生有了改变,不再逃课,课堂发言也积极了。

邹娟说,“既然选择了高石中心学校,就应该像冯老师那样,只要在这里教一天,就应该做好一天,为学生、也为自己写下精彩的一笔。”

“他一直以校为家,分内分外的事,他都要去管,都愿意去做,不计得失,不讲报酬。”与冯永林共事22年的唐世福心悦诚服地感叹。

“冯副校长一有空,就会来村小上课、听课,探讨教法、学法,带来一些先进的理念。”学校下属的石佛村小学58岁的教师唐莉说,“他总是很忙碌,仿佛有干不完的事,有使不完的劲。”因为被他关爱,所以快乐长大

每天,冯永林总是早早地起床,迎接第一个学生到来,然后带学生跑操;晚上,等住校生睡了,班主任走了,他才最后一个离开学生寝室。主动为学生打饭、舀汤、添菜;打理校园花草;学生寝室消毒杀菌。……师生们亲切地称他为“领操员”、“保姆”、“团长”、“保护神”。

“这些都是平常事,我做了,觉得充实,心里感到快乐。”冯永林平静地说,“只要一息尚存,我就会将这双手变成千万只手,护着山里的每一位孩子成长。”

“课堂上,他是我的老师,课后,他就是我的家人,和我分享生活中的快乐,教我做人的道理。”九年级学生范冰燕说道。

范冰燕5岁时,父母就去新疆打工了,很少回家,也很少打电话关心她。久而久之,她变得性情孤僻,抗拒心理很强,情绪易激动,经常与老师顶撞。冯永林接管该班教学任务和班主任工作后,经常到她家家访,抽课余时间与她沟通,时时表扬她,用“班级奖学金”激励她。范冰燕渐渐懂事起来。

“我们一直在外打工,没有时间照顾女儿,父母已经80多岁了,无力管教。如今她变化这么大,学习也进步了,我们非常感谢你教导有方。”刚从新疆回来的范水生、游玉香夫妇,得知女儿范冰燕的变化后,紧紧地握住冯永林的手,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激动。

成全着别人的家庭幸福,冯永林自己却对家人有愧。父亲去世那一年,冯永林只回家留了一会儿,当天就返校上课。如今母亲已82岁高龄,他还是很少回家,只是按时把生活费寄给母亲,催促兄弟姊妹代为孝敬老人。

妻子王建兰一度认为丈夫没有照顾好家庭,只管好了学校;儿子觉得父亲没有教育好自己,只教好他的学生。“如今渐渐地理解他了。只要他是为了学生,只要他工作开心,我就知足了。他快乐,我就快乐。”王建兰说。

在学校门口,笔者遇到了村民王良方,他说,“高石中心学校的校长换了一个又一个,教师走了一拨一拨,冯副校长从来到这里任教后,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他和我们,和学生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逢年过节,大家都要来看他。”

26年如一日,冯永林曾三次拒绝到条件更好的学校任教,几十年身兼数职,痴心不改,用平凡书写着人生的精彩。

(邓晓宏邱伟阳利文/图)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