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与感悟 无缝对接

■何海萍

《教育导报》
2016年第70期(总第2967期) 导报三版

朗读是学生感悟的基础,朗读到位,才能使学生理解深刻,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会注重进行朗读的训练。但是,朗读训练并不仅仅在于多花点时间让学生读而已,如何真正让朗读训练促进学生的感悟,让学生的朗读与感悟“无缝对接”,不至于读来读去做无用功,具体操作时也是有巧妙的方法的。

【案例】

《如梦令》教学片断:

师:这是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是词牌名。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词读一下。

一位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词,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词和我们学的古诗有哪些不一样?

学生就词的写作特点进行发言。

师:词与诗相比,句式没有那么整齐,对仗没有那么工整,更自由洒脱。下面,让我们把这首词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

师:让我们放慢速度再读一读,是否感觉会不一样?

学生慢速齐读。

师:让我们加上节奏再来读一读。

教师高声领读,学生轻声跟读。

师:老师觉得,还没有读出味儿来,让我们再来读一遍。

教师把声音又提高了点,学生再次跟读。

师:同学们读得缺少感情,节奏感还不明显。来,我们再来一遍。

…………

【评析】

这个教学片断中,读不可谓读得不多,可学生反复多次的朗读仍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在于老师没有给学生自由朗读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分析、评讲、朗读课文前,教师应该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在磕磕绊绊的多次朗读中慢慢地读通、读顺文章,渐渐地才能读出理解,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一定要给机会,给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体悟、咀嚼语言文字,让学生在自己一遍遍地摸索、实践中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上面的教学片断,这样安排或许比较合理:教学伊始,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学生充分自读后,教师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听了之后再自己练习朗读,反复体味、琢磨,再让学生齐读,效果肯定会更好。而只有在学生个体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才会更到位,这样的朗读,才真正与感悟做到了“无缝对接”。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张泾实验小学)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