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走向教育发展的前沿

——阿坝州秋季学期开学见闻

■本报记者 鲁磊

《教育导报》
2016年第73期(总第2970期) 导报一版

“我们乡村教师待遇真是好,生活有奔头,工作有劲头!”说起教师的待遇,马尔康市梭磨小学体育老师呷西滚的喜悦溢于言表。

近日,记者跟随2016年秋季开学检查组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调研,深切感受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给阿坝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到各界为振兴民族教育做出的不懈努力,看到了阿坝教育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终身从教教师每人重奖10万元

每周五学生放学后,呷西滚都会开着新买的小汽车返回市区的家,星期天又开车回到学校,这样的生活成为梭磨小学不少老师的常态。

梭磨镇是马尔康市最边远的乡镇,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由于交通不便,条件艰苦,以往,这里不少老师都流失到了马尔康市区或邻近的理县。

“如今,大家都羡慕乡村教师呢!”呷西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到学校工作已有4年,算上基本工资、绩效、乡村教师补贴、高原地区补贴,每个月能拿到近5000元。“我非常满意了!”

同样高兴的还有理县薛城中学物理老师吴春萍,开学前几天,她正东奔西忙置办家具家电。原来,吴春萍是云南昭通人,2010年,通过招考到薛城中学任教,住进了学校安排的单身公寓。今年,她和学校另一位教师喜结连理,学校又为他们重新安排了一套两居室的教师周转房。她高兴地说:“现在是把根深深地扎在阿坝这块土地上了。”

近年来,阿坝州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发展的突出位置,积极保障教师权益,建立激励机制,统筹做好了教师待遇的落实,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今年,我们推出了‘鼓励教师终身从教奖’,将对符合终身从教标准的老师给予每人10万元重奖,以此鼓励全州教师积极投身教育事业,为广大教师终身从教营造良好氛围。”阿坝州教育局局长谭可介绍。

“阿坝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做法,真正体现了国家支持民族地区教育、支持乡村教育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在全州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前往阿坝检查开学工作的省教育厅机关党委书记张澜涛评价道。

15年免费教育成为现实

由于冬季严寒而漫长,马尔康市松岗小学早在8月中旬开学。让校长孙勇感到欣喜的是,今年开学特别顺利,该入学的孩子都到齐了。“要知道在以往,有时开学几个星期了,学生都到不齐。”

转变为何这么大?孙勇说,现在15年免费教育,让家长省心、安心,没有了后顾之忧。“像小学阶段,学生不仅不交学费、书本费、住宿费,就连床铺被褥、生活卫生用品都帮他们准备好了,寄宿学生还可以享受一天三顿的免费营养餐。”

在松岗小学食堂,记者看到,厨师正在加工学生午餐,两荤一素,主食管够。保证学生三餐免费的资金从哪里来?阿坝州整合营养餐计划经费和寄宿学生补助经费,为全州9万余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了免费营养餐。

近年来,阿坝州扎实推进教育助学工程,对91960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作业本,对69602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发放了生活补助,免除3156名中职学生学费并发放生活补助,为16039名普通高中学生免除学费及教材费,为27876名幼儿园学生按照每年750元减免保教费。在整合减免、补助、资助等政策后,15年免费教育在阿坝州真正成为现实。

现代教育手段方兴未艾

开学伊始,让理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李开海松了一口气。作为理县唯一一所普通高中,理县七一中学圆满完成了招生计划,全县80%的优质生源留在了本地。

理县中学是由特殊党费援建,现更名为理县七一中学。重建后的学校占地面积扩大到35000多平方米,投资高达8000余万元,是理县普通高中教育的一面旗帜。但由于教学理念、地理位置等原因,近几年理县优质生源大多流失到邻近的汶川、都江堰、绵阳等地。去年,学校招生遭遇历史寒潮,中考成绩在500分以上的生源屈指可数,生源流失让办学举步维艰。

“今年,我们引进了北京四中网络教学,开设了2个网络实验班。”李开海说,北京四中为学校提供了难度有梯度,可供教师增、删、填、补的网络教学资源,如今,翻转课堂、智慧教学等新兴教学手段在理县开展得风生水起,“如今生源也回流了,我们要更加努力探索好的教学方法,打一个‘翻身仗’!”

行走在阿坝州各中小学校,记者感受到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像春风化雨一般,正改变着民族地区教育的“大气候”。

在汶川县威师附小的“微格教室”,每天都会有老师录制精品视频课程;在马尔康二小,老师们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了“演练+常识”的生命安全课程;在汶川中学,沙盘、心理变化测试仪等教学方法以及普遍运用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

谭可说,近年来阿坝州着力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资源配置改革,为全州学校探索推进课程改革提高了方向、搭建了平台,相信不久的将来,民族教育也能走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