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建造更美的“乐园”

——对话幼儿教育的未知和未来

■本报记者 殷樱

《教育导报》
2018年第41期(总第3178期) 导报三版
日前,由 WPEF(西部幼教论坛)组委会主办的 WPEF·2018年新春公益演讲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幼儿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以“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为主题,从幼童成长的众多跨界领域,分享、探索了幼教的未知和未来。

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部分专家、学者,探讨幼小衔接、人工智能、早期阅读、幼儿建筑等话题,专家们分别站在自己的行业领域为幼教从业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幼小衔接

嘉宾:刘雷(成都树德中学博瑞实验学校副校长)

记者:在幼小衔接中如何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刘雷:确实有一小部分幼儿园和家长没有把握好幼小衔接的度,小学化倾向严重。一部分家长很焦虑,会教孩子识很多字,做很多算术题,甚至有家长教孩子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背九九乘法表。

在幼小衔接阶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对于知识性的东西,不要在这个时候过多地训练孩子。如何做好衔接,我有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在数学方面,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比如让孩子数数家里有几个人,有一个数的概念;带领孩子玩积木,在建构积木的过程中,孩子可以获得图形概念;引导孩子对物品进行分类,跟孩子做游戏,教孩子认识大小和顺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认识钱币及其基本运用,这些都可以通过生活来为小学数学做准备。

在语文方面,家长常焦虑孩子到底该识多少字,背多少首古诗,甚至把这些拿来比拼和炫耀,对孩子来说,这是拔苗助长。我希望家长能更多在生活中去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为孩子语言学习做一些准备。比如教孩子如何用书面用语沟通,怎样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绪和想法。对于识字,可以在生活中让孩子去认识一些汉字。至于书写,由于孩子精细化的肌肉还在发育过程中,不主张家长在这个阶段带领孩子进行过多地书写,但可以做一些前书写准备,比如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进行手脑的配合训练。

另外,幼儿阶段的小学化倾向有一个危害是,孩子到了小学一年级,会误认为老师教的东西他都会了,不专注倾听,也不会积极思考,甚至有孩子会表现出厌学。因此,避免小学化倾向,就不要让孩子过早地在幼儿园里进行所谓的“开发和学习”,家长也要打消焦虑的情绪。

 

记者: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和家长应该做哪些准备?

刘雷:我在小学从教30余年,接触了大量一年级小朋友,为什么孩子在入学之初的前期素质是非常好的,后期在学业上有差异,我们跟踪了解后发现,在幼儿园与小学对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我们希望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秩序,在小学入学所需的基础能力上加强引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专注力、倾听能力、规则意识,以及良好的思维能力;给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时间观念,孩子应该对自己的事情有所规划,要设定目标,按照时间表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热情,保护孩子的求知欲,父母应该与孩子有共同交流的活动,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与关注;给孩子一个适应性的阶段,在入学前,可带孩子到小学去参观,或者与小学生做一些交流,让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对小学产生一种向往的情绪。同时,教会孩子有同理心,能够更好地学会与人分享,教会他们如何结交新朋友,这样能帮助孩子解决进入小学的焦虑和恐惧。

 

记者:根据现在的小学教改,如何指导幼儿园教学的方向?

刘雷:现在小学明确的教改方向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就是帮助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主要就体现在文化基础、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三方面。那延伸到幼儿园,就要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其中的规范要在保教过程中去落实。

我们希望幼儿园老师树立一个大课程观,一事一物皆教育、时时处处有课程,包括园区一些区角的建设,幼儿园所处社区的场所,包括孩子的家庭,都可以融入课程。也可以有一些家长志愿者或社区义工来作为外聘教师。同时,幼儿园不要将期望寄托于某一类外部引进的课程,要将引进课程和园本资源有机结合,创立适合幼儿园和在园幼童的课程体系。

同时,要构建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同心圆,帮助家长从职业家长变成专业家长,幼儿园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给他们正确的育儿方法,给他们一些具体的育儿指南,帮助家长更好地配合幼儿园,为后期的学习和发展奠基。

 

记者:如何引导家长缓解幼儿焦虑?

刘雷:缓解焦虑要先分析造成焦虑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家长总担心孩子慢半拍,大多数家长的观点都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就有了焦虑。家长需要专业的教育者去引导,要告诉家长“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只要孩子愿意学习,抱有学习的热情,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并具备学习的能力,他在任何时候起跑都不晚。

第二个原因是基于家长不了解孩子发展的一个轴状过程。我们要尊重孩子本身,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要因时制宜,不能拔苗助长。

第三个原因是家长之间的攀比,以及个人愿望转嫁在孩子身上。我们要明白孩子的成长不是拿来攀比的,要关注孩子在发展的每一个时段,我们是否给到这个阶段最好的养分。要尊重孩子内心的愿望。“人要成功,一定是在他自己的兴趣点上。”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一个孩子具备独立追求、实现幸福的能力。如何习得这种能力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教育的规律,在孩子每一个成长时段给到最优化的养分。

 

关键词:早期阅读

嘉宾:谢彬(华润学前教育集团拓展培训部部长、国培计划省级谢彬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记者:你认为早期阅读能改变孩子的成长轨迹吗?

谢彬:对于孩子来说,未来有很多可能。在阅读里,我们想给孩子一切美好的东西,而且孩子在童年时候接触的书籍,会为未来人生积淀一些东西。所以,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成长史,每个人在书籍里都能发现自己。我在做早期阅读时就发现,我们在给孩子读书时,改变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我们自己。

 

记者:幼儿园如何看待早期阅读,并开展早期阅读活动?

谢彬:3—6岁的孩子是体验式学习,早期阅读很重要。在早期阅读里有一句话叫“故事里面知道怎么办”,早期阅读能带动孩子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特别多。在幼儿园开展早期阅读要意识先行,包括园长、管理人员,老师和家长,缺少一个都孤掌难鸣。有了意识,然后要在幼儿园建设书吧、图书角,做书香家庭。

 

记者:幼儿园如何帮助家长进行亲子阅读?如何帮孩子挑选优质绘本?

谢彬:在开展早期阅读中,家园共育很重要。我们在推行早期教育时会遇到三种家长。第一种家长是自己有早期阅读意识,会给孩子买很多绘本;第二种家长也有这个意识,但认为读书是孩子与老师的事,会买一些书让孩子自己读,却没有亲子阅读习惯。第三种家长还没有这个意识,自己也不爱阅读。在实际过程中,我们会用多种方式去引导家长,比如针对第一种家长,可以引导他们成立社团,用家长来带家长,做家长沙龙活动,让有经验的家长来分享,其他家长就会觉得“他可以,我也可以”。另一方面,我们也有童话节,让家长来扮演绘本中的人物,促进家长走进绘本进行亲子阅读。我们也会让家长写一些心得,陪孩子每天打卡阅读,逐渐形成亲子阅读习惯。

关于如何选择绘本,可以先看看绘画的部分,是否可以促进孩子的美感。此外,也要考虑文字和绘画的关联性。绘本不是全部,纯文字的书籍也是可以选择的。我们倡导3岁的孩子就可以看一些纯文字的书籍,不是让孩子去看纯文字,而是让家长用朗读的方式,让孩子觉得“在一个个方块字里面,有那么多吸引人的故事”,未来再吸引他走进文字的世界。

 

关键词:人工智能

嘉宾:许波(华为高级产品经理、谛达诺智能机器人创始人)

李泽武(成都华德福学校校长)

记者:人工智能将给幼教行业带来哪些改变?

许波:人工智能在幼儿园保和教方面都有参与,儿童类产品有陪护机器人、儿童编程机器人,未来可能还有教学机器人,诸如此类,能帮助幼儿园实现智慧幼教。结合目前幼教工作,人工智能先是从保教开始,逐步切入到幼教的核心——教育领域,先保教再教育,通过逐步提升幼儿园的管理水平,帮助实现幼儿园个性化、精准化的教育。幼教从业者要对人工智能抱有积极的态度,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与幼教结合的人工智能专家未来很有可能会在幼教从业者里产生。

 

记者:如何在人工智能和情感教育中寻找平衡?哪些技能不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许波:可能有些家长或老师认为,过早接触人工智能会对幼儿造成一些影响。但我想说,现在的孩子是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原住民,家长丢给孩子一个手机,很多孩子就能无师自通。对于这一点,我觉得不用太恐慌,这些孩子不仅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也会是人工智能的原住民。

人工智能进入幼教领域,能帮助幼教工作者方便地提取个性化信息,甚至可以更精准地捕捉幼儿个性化的数据。现在我们也有技术可以做到识别儿童的心理情绪,帮助幼教工作者更好地做一对一辅导,老师的情感陪护是少不了的,这也是人工智能和情感教育相契合的地方,两者并不矛盾。

在人工智能时代,大家谈论更多的是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本质还是人。运用到幼教领域也是如此,人工智能只是一个工具,幼教的本质还是教育孩子去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幼儿园老师要发挥人的属性,把幼教工作的本质做得更好。但人工智能有它的优势,我们可以在既定的规则下把大量重复性的劳动交给人工智能。

也有的家长说,教孩子算数,不如给他一个计算器;教孩子回答一些历史性知识,不如教他用百度搜索。我觉得这是不妥的。人的成长应该具备一些自然成长的属性,比如数学思维、想象能力等。任何工具的出现,只是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但不能替代人成长本身。学前教育中的八大能力,在幼儿教育阶段依然是最重要的。

李泽武:我了解过一些人工智能专家的观点,喜忧参半。高兴的是,他们很谨慎,并不认为人工智能能主宰一切,也不是所有的教育因素能被人工智能替代。另一方面,我担心的是,在幼儿阶段,孩子的愿力、意志力、想象的力量、希望的力量和做事的力量,这些人类最基本的东西,本应该在幼儿阶段进行大力发挥的,人工智能时代会不会削弱这一块。

对孩子来讲,妈妈的一句话,老师很有想象力的语言,对他真切的关怀,比什么都重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看到人工智能对社会带来的发展,比如说机器人陪伴,如果家长确实没有办法给孩子陪伴,人工智能是可以起到一些作用的。

对0到6岁的孩子来说,愿力和希望力、想象力以及意志方面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因此,要注重孩子身体和心灵整体健康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理念,幼儿教育要按照人的意识发展规律,针对意识的成长阶段来设置教学内容,以便于孩子的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得到恰如其分地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建筑

嘉宾:洪竞科(重庆大学“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记者:未来的幼儿教育对幼儿园建筑有哪些方面的要求?

洪竞科:目前的幼儿教育与幼儿建筑还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幼儿教育更关注以儿童为中心,同时强调空间对儿童的重要性,但我发现目前很多空间设计和幼儿建筑都没有达到以儿童为中心的需求,建筑设计与幼儿园规划设计脱节。对建筑的要求应该是对空间的要求,强调幼儿与幼儿的互动,乐于参与空间中的公共活动,通过他们的互动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记者:如何把建筑的空间性和教育性结合得更好?

洪竞科:很多国外的幼儿园,从建筑开始就把儿童作为空间的核心使用人物。但目前中国面临的困境是,很多幼儿园是租借的公共空间来进行幼儿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公共空间设计并没有一开始就为儿童服务。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对幼儿园的设计重心应该从使用阶段转移到设计阶段,专门为幼儿设计开辟一个通道,设计目的就是为了幼儿教育。如果我们确实只有一个已有的公共空间来进行幼儿教育的话,多用可变的元素来构建不同的空间变化,从而满足幼儿教育的要求。

 

记者:对目前幼儿园建筑你有哪些建议?

洪竞科:总体来说,大部分幼儿园是满足我们国家幼儿园设计规范的,但有一个问题是,部分幼儿园是用成人眼光来设计,并没有做到以儿童为中心。因此,在未来幼儿园建筑设计中,要尽量多地提供儿童与空间互动的窗口。这个窗口可以通过空间的具体设计,比如增加一些小物件,或人为地制造一些障碍,使得儿童面对这些障碍时,能完成跳跃、奔跑等活动。同时也提供足够的场所,让儿童与空间有一个及时的互动。这个及时体现在,当儿童想做一件事情时,他们可以伸手可达。但是,现在有些幼儿园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

 

记者:幼儿园建筑如何与自然结合?

洪竞科:幼儿园在设计之初就应该是一个绿色建筑,从空间、能源、水、材料的使用上,都应满足一个绿色建筑的要求。比如能够运用循环水和太阳能,使儿童生活在这个幼儿园里能与大自然充分接触,这只是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是要关注儿童内心健康和心理的发展,深入建筑内部,以儿童为中心来开展建筑的设计。

 

记者:未来幼儿园建筑的趋势是什么样的?

洪竞科:在我们现在建筑领域已经运用的信息技术,或者绿色建筑技术,这些会逐步运用到幼儿园里面;未来幼儿园的建筑设计应符合多层次感知、多感官体验、多元素可变三个特征;从我们逐步关注儿童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未来幼儿园的设计会越来越多地以儿童为中心进行开发和设计,更多地把幼儿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幼儿建筑的设计中去。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