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区:为每一个贫困家庭孩子点亮梦想

■本报记者 何元凯 鲁磊

《教育导报》
2018年第41期(总第3178期) 导报一版

达州市通川区地处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714户,仅贫困学生就有3486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扶贫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该区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和稳定脱贫的关键举措,大力实施“教育三年振兴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三年提升行动”,着力为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点亮梦想。

成长路上,一个都不少

双龙镇每个村子,印满了双龙镇中心校老师们的足印。教师蔡鸿告诉记者,学校每年要组织全覆盖的学生家庭调查,平日,老师们经常利用课余和周末到贫困家庭回访,以了解近况和宣传政策。

根据从派出所了解的情况,一名学龄儿童户籍在双龙镇,但从未到中心校或村小就读。这个孩子现在在哪里?上几年级了?情况如何?蔡鸿急迫地要摸清情况。如果孩子在外地就读,有属于或符合建档立卡学生,学校就会有相应措施并向其就读当地教育局去函,帮助其申请相关援助。

然而,寻找家长“邓大春”费了蔡鸿不少工夫。原来,同名者很多。蔡鸿找到15个“邓大春”,最终才找到这个邓大春。原来,这家人10年前就已搬离,村中也没有亲戚,但户籍并未迁走,同村人也不知其情况。

这是一项繁重的工作,上学期蔡鸿和同事们摸查了1818个适龄儿童家庭情况,而“寻找邓大春”并非个别现象。“一定要一一核实,确保每一个孩子顺利完成学业,即使孩子不在本地读书,我们也必须要操这份心。”蔡鸿说。

去年,青宁乡一名6岁学龄儿童未按时入学并失去联系,区教育局经多方联系,得知其母远在上海务工,其与外祖父居住在贵州,并一直失学在家。区教育局派专人赴贵州正安县与其家人沟通,及时将其接回通川学习生活。

从去年开始,通川区定期对在外适龄儿童入学情况进行电话访问,并派专人赴北京、贵州等省市核实36名适龄儿童入学情况。同时,全面掌握辖区适龄儿童就学情况,并适时核查、随机抽查、动态跟进,绝不让一名适龄儿童失学、辍学。

山区孩子梦想成真

过去,作为离主城区最远的农村学校之一,通川区江陵镇中心校和众多的农村学校面临着同样的痛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优质生源、优秀师资流失多;而今,修葺一新的校舍掩映于绿树鲜花之中,运动场上生气勃发,文化墙展示着少年风采,科技馆穿行着孩子探究的身影。

“随着学校硬件设施改善、软件配备齐全、师资力量增强,我们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不断缩小。”谈到近年学校的变化,校长吴南松满面春风。2014年以来,通川区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征地6 .5亩对江陵镇中心校校舍、运动场进行改扩建,新增教学楼面积4411平方米、运动场5000平方米,学校图书室、计算机教室、理化生实验室等硬件设施设备一应俱全。

同江陵镇中心校一样,通川区全区19个乡镇26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到了“标准中心校”水平。近三年,该区共投入资金8 .3亿元,新(改、扩)建学校33所,购置“班班通”多媒体1152套、计算机2800余台、图书40万余册。

城乡学校差距的缩小让农村学生享受到更多成长的快乐。今年3月30日,四川省女子曲棍球比赛决赛打响,代表达州市通川区参赛的梓桐镇中心校获得丙组冠军,是达州参赛队伍中夺得桂冠的唯一农村学校。

“这得益于教育扶贫的大力推进,山区孩子也能梦想成真。”梓桐中心校校长汪大平说。

乡村学校成教师更大舞台

从通川区南部乡镇的磐石二小,到城区的通川八中,到北部乡镇的北山镇中心校,再到南部乡镇的东岳镇中心校,从教师走上校长岗位的李顺,亲眼见证和经历了城乡、南北教育差距不断缩小、全区教育均衡发展日趋完善的过程。

早在2012年,通川区就出台了《通川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以13所优质中小学为牵头学校,与城区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一起组建了7个教育集团,以“基地校+薄弱校”的模式,有效将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到薄弱学校,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站上统一起跑线。

通过集团化办学向农村覆盖、名师名校长向农村选配、激励政策向农村倾斜等方式,该区建立起了城乡学校双向交流机制,推动教育扶贫硬件软件“双腿走路”。李顺就是于2014年4月从通川区八中副校长岗位上,被选配到北部片区的北山镇中心校担任校长。

“通川区城区在南段,北部片区教育资源相对落后,选派我们交流的目的也就是要在城乡之间交流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引领农村学校的发展,缩小城乡学校差距。”李顺说,

截至目前,通川区已选拔20余名城区优秀校长、副校长到农村学校任校长;实行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每年教师交流数量不低于总量的10%;3856名城乡教师结对子,相互促进教学提升。

同时,该区实施农村优秀教师培养计划,选派500余名农村教师到高校进行订单式培训;并加大倾斜力度,农村教师职称评定率较城区高8%;增加教师收入,乡村教师每人每月发放700—1245元的农村教师生活补助和乡镇工作补贴。

来自山西的李霞玲,2010年师范毕业后来到梓桐镇洞口村教学点任教。“政府推行的集团化办学对我们教师成长和教育质量提高非常有效,农村和城市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小。”在全区英语教学已经小有名气的李霞玲受到了城区一些学校的邀请,但她选择了坚守,“从今后的发展看,乡村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区域,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会更大。”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