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不滑坡 问题总会解决”

■本报记者 鲁磊

《教育导报》
2016年第75期(总第2972期) 导报一版

“最近,我到甘孜走访,到了不少学校,深深感受到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不仅仅是学校的硬件设施,更体现在教师的精神面貌上。”9月5日,在四川省民族地区教师座谈会上,副省长杨兴平在谈到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感受时如是说。

杨兴平回忆,十多年前,不少民族地区的教育硬件条件很糟糕,“土坯房、石板桌”,而现在,学校大都是当地最好的建筑。“我不久前到了道孚县的一所有200多学生的乡中心校,条件很好,电子白板、网络都配备齐全。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个学校的校长,他很热爱教育,谈了很多对于民族教育的想法。他说站在讲台上教书就特别开心,而不在乎一个月能挣多少钱。”

在杨兴平看来,内地与民族地区的交流帮扶机制的建立是促进教育均衡发挥的重要原因。“比如,龙泉驿区第四小学的杨元建,到甘孜县支教好几年,克服了很多自然条件、教学环境上的困难,他不仅自己去,还把自己的家人也带去了;再比如,阿坝州红原县安曲镇中心幼儿园的教师伊措,她自己依靠“9+3”计划走出去了,学到本领了,但她又选择回到家乡任教,还不断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发展民族教育。这些案例都是非常让人感动,值得学习的。”

杨兴平说,民族地区发展,系于教育,民族教育发展,系于教师。希望老师们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只要精神不滑坡,问题总会解决”,民族教育也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