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才能带来和解

《教育导报》
2019年第7期家教周刊(总第3264期) 导报一版

吴宇婷

去年底,两起少年弑亲案件引发不少人唏嘘。湖南省沅江市泗湖山镇六年级少年小康,将自己34岁的亲生母亲陈女士杀死。事情源于小康逃学旷课,被老师通报。案发当晚,陈女士批评儿子时,发现他不知何时还学会了抽烟。一怒之下,她砸烂了儿子的手机。小康跑进厨房,拿出菜刀对母亲砍了20多刀。

距离该案件不到1个月,湖南省衡南县一名13岁少年罗某与父母发生争执时,拿着锤子将51岁的父亲和45岁的母亲锤伤致死。随后,罗某逃到云南大理,几天后被警方抓获。

两起弑亲案件看似事发偶然,其实,两个少年因与父母长期“零沟通”积怨已久。在第一起案件里,小康一直由老人照顾,母亲生了二胎后才留在家中照管小康,望子成龙的她对小康的教育方式与老人的溺爱不同,非常严厉,只要孩子不学习就训斥打骂。突然转变的教育方式让小康极度不适应,由此引发对母亲的恨,酿成惨剧。

第二起案件也存在类似原因。父亲忙于工作,罗某的母亲和姐姐都是智障,平时毫无交流。由于家庭特殊,罗某在学校一直自卑,便拿零花钱在学校请客,建立威信,并谎称家里条件不错,对母亲和姐姐是智障的事情只字不提。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也非常极端,平时对其非常溺爱,一旦孩子不听话,又对他进行打骂。

许多家长费解,含辛茹苦带大的孩子为何变成了“恶魔”?其实,在一些特殊家庭中,孩子的内心或多或少对父母的管教都有抵触情绪,若沟通不畅,这些抵触情绪就会慢慢变成一种“恨意”。

在家庭里,家长长期处于强势地位,孩子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情绪、心理被压抑、忽略,但这些情绪并不会消失,而是一直埋藏在孩子内心深处,到了某个时间节点就会爆发。此外,在一些不健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愧疚还容易助长“恶魔”的威风。例如,溺爱是家长表达愧疚的手段之一,它容易降低家长的威信,模糊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边界,让孩子跃于家长地位之上。面对愧疚的家长,孩子容易一而再,再而三地索要更多的物质和关心,如果家长没有给予,孩子就会产生报复心理。如果此时家长再使用打骂的方式,孩子则站在家长的对立面。

可见,家长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非常重要,这种沟通不是指日常的交流,而是家长能关心到孩子的情绪、心理需求,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的处境,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爱,不能通过打骂表达,一定要说出来,孩子才能懂。但这份爱也要克制,家长要在爱与教育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学会有尊严地爱。家长与孩子之间再亲密无间也有一条界限,这条界线是大人与小孩间的边界,不可随意逾越。只要边界在,大人才能是大人,孩子才能是需要教育、引导的孩子。

所以,家长与孩子沟通、解决问题时,断不可随意使用暴力,应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双方争执激烈,可以考虑先冷静一下后,再进行交谈。毕竟,暴力只会带来暴力,而沟通才能带来真正的和解。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