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时代与学生思政课“活起来”

《教育导报》
2019年第16期校园周刊(总第3273期) 导报二版

贴近时代与学生思政课“活起来”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思政课改革侧记

■刘洋吴迎华

“纵然搞施工之初很辛苦,可是他的最大成就不是养家糊口,而是未来有一天指着那栋高楼告诉儿女——那就是爸爸修的!”四川城市职业学院的教室里,正在举行第63期“筑梦大讲坛”,专业教师袁国枢正在讲述“施工员岗位职责”,百余名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着,并不时提问、讨论。

走进四川城市职业学院的教室,无论是课堂还是讲座,你会明显感觉到,相比以往的课堂,现在同学们“不仅愿意来,来了也愿意听了”。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到底发生了什么?一切都缘于该校的“思政课”改革。

改革课程,不断挖掘专业课育人因素

原本枯燥的“施工员岗位职责”课程内容,却被袁国枢讲得有血有肉,直抵人心。给学生讲如何做一名合格施工员时,既讲施工现场监督管理、进场材料的质量把关、施工材料设备检查验收等专业问题,也讲施工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

“在讲座中融入育人元素,向学生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程思政的要求,也是老师的责任,更是大学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魅力所在。”袁国枢说。

袁国枢所说的和所做的,正是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去年所推行的一项重要改革。去年,学校印发了《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办法》,要求每一位教师充分挖掘和运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专业课程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专业教师发挥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课程思政改革和“十大育人”体系构建是学院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中聚焦的重点。

在学院一系列政策引导下,各教学单位专门召开了“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专题研讨了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程评价等环节如何体现课程思政的要求。

学生普遍认为,把过去枯燥的理论置于自己能广泛接触到的身边鲜活案例中讲授,既激活了沉闷的课堂,又使理论课程有了现实的“温度”。

用城院人特有的方式讲述“城院故事”,一改人们印象中的“灌输”式学习,让“坚硬”的专业课“柔软”起来,这是四川城市职业学院课程思政的生动写照。

开发第二课堂,小教室里开展“大讲坛”

2017年2月28日晚,成都建工集团的项目总工段天华高级工程师的“一个施工员的成长之路”开讲;2017年5月18日晚,心理辅导站指导老师易思的“关爱您的心灵花园:向压力和情绪说hello”开讲;2018年4月3日19时,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谭俊宗的“大学生生涯规划”开讲。

除了课程思政,建筑工程学院为广大师生打造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其中特别有代表性的就是“筑梦大讲坛”。平均每周举办一场,自开办以来,先后开展了73场以“筑梦”为主题渗透价值观的讲座,活动引领着校园讲座风尚,广受师生追捧。

“筑梦”讲座先后邀请企业高管、校外专家、校内名师、优秀校友、优秀学生为主讲嘉宾,专家名师云集,涉及学术、专业、课程、心理、生涯规划、阅读、励志、大学文化等内容。

“讲座是大学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道风景,承载着文化育人的重任。丰富多彩的讲座对于繁荣校园文化,活跃学术气氛,以及传递青春正能量,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建筑工程学院刘洋院长介绍,学术性讲座是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发掘学术兴趣和增强学术功底的第二通道。

建筑工程学院在第二课堂中还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惠及全体学生。学院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系列思政教育语音录播“建工夜语”;师生录制各类微视频72个,形式各异,风格各异,尽展青春活力与青年才华,学院内广为传播。

走出“象牙塔”,师生重温红色之旅

“思政课原来可以这样上,今后应该不会有人再‘翘课’了。”去年5月,经济管理学院思政老师和辅导员将学生带到人民公园内的四川保路运动史事陈列馆和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重温历史,缅怀先烈。

“将思政课堂搬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坚定中国信仰,是去年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形式与载体。”据承担经济管理学院思政课教学任务的老师冯彩虹介绍,思政课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思政课也有实践教学。

2018年,经济管理学院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为切入点,围绕建党97周年、长征胜利82周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要事件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

师生先后赴重庆市歌乐山下渣滓洞和白公馆缅怀革命先烈,观看《厉害了我的国》影片,参加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举办“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团学活动,赴龙泉驿区敬老养老中心开展献爱心活动……这些社会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师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走入社会。

学生在一场场红色筑梦之旅中追念革命先辈,传承红色基因;在一次次爱心志愿服务中,奉献火热青春,传递社会温度;在一回回思政主题实践中感受国家蓬勃发展,见证民族复兴辉煌。冯彩虹说,师生同行走出“象牙塔”,与时俱进的思政实践让学生“爱”起来。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