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慈相济,做学生的人生导师

《教育导报》
2019年第36期教师周刊(总第3293期) 导报二版

严慈相济,做学生的人生导师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叶娅丽史在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中,也要求老师要有仁爱之心。可见,爱是教育的本源,也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好的教育。

高校的专业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不仅承担着学生的专业教学工作,更承载着立德树人的使命,需要在具体工作中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师能否真正做到爱学生,不仅关乎学生专业学习情况,还关系到高校使命任务的实现。

高校专业课教师必须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对学生最大的爱,莫过于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这是育人的方向性问题。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课程思政就是要构建起包括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专业课教师要充分挖掘专业教学中的育人元素,将专业领域的法律法规制度、职业精神、先进文化等潜移默化地在专业课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主动将个人梦与中国梦对接,勤奋学习,磨练意志,早日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专业课教师必须把握好严慈相济的尺度。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全面整顿本科教育教学秩序,严格过程管理,要求淘汰“水课”,取消“清考”。在我国高等教育普遍“严进宽出”的当下,这仿佛一股清流冲刷着大学校园,引起强烈反响。新时代,我们必须明白“严管就是厚爱”“教不严,师之惰”的道理。高校专业课教师必须“把从严管理的规矩立起来、把课堂教学建设强起来、把课堂教学质量提起来”。当然,在“严”字当头的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要做到仁爱。高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指导学生改正错误,启发学生求真、向善、尚美。这就需要把握好严慈相济的尺度,既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人生导师,又切忌溺爱学生,纵容学生的不良行为。

高校专业课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专业课教师给予学生爱的最好方式就是润物无声的言传身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式不断变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层出不穷,要想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专业课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技能储备,研究前沿的学科专业理论,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有扎实学识,有真才实学,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另外,专业课教师还必须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不仅是实施思政课程的必备条件,还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在社会、家长和学生眼里,教师理应为人师表,举止有度,以身作则。这一方面体现了长期以来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的良好形象已经被固化,另一方面也对新时代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社会化规范。专业课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以良好的学识修养、高雅的言行举止给予学生最好的示范和教育。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