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爱自己,生活才能“都挺好”

记者 向颖 胡敏 吴宇婷

《教育导报》
2019年第39期家教周刊(总第3296期) 导报一版

心理专家谈“苏家三子女”——

先爱自己,生活才能“都挺好”

记者 向颖 胡敏 吴宇婷

电视剧《都挺好》虽然已落下帷幕,引出的养老、重男轻女、原生家庭等社会话题仍余温未散。剧中苏家父母对待三个孩子不同的态度,不自觉地伤害到自己和子女,并持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故事的最后,苏家实现了“都挺好”,但现实中,那些“苏明哲式男孩”、“苏明成式男孩”、“苏明玉式女孩”的困境,依然值得讨论。本期,我们邀请三位心理专家对苏家三个孩子的成长状况进行探讨。

活在别人期待里,没有自我的“苏明哲”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成都市成华区一缕阳光家庭教育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巨红琳认为,从表面上看,苏明哲是个优秀的孩子,成绩好,考名校,工作好,找了一个好夫人,生活看起来很美满。其实背后藏着很深的危机。

正如中国很多优秀的、听话的孩子一样,苏明哲一直在满足父母的期待,拼命读书、考名校、找好工作,以至于忘了自己本身需要什么。

小时候,苏明哲是父母的骄傲,对弟弟妹妹的事几乎不关心;回国后,他突然意识到除了优秀之外,还要做一个孝顺的老大。实际上,苏明哲的生活能力、应对家庭关系的能力欠缺,遇到困惑从来不会表达,所以,对父亲的要求一味迁就,把一家人弄得很为难。

当他发现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完成所有人的期待时,陷入了一蹶不振的境地。剧中,苏明哲失业,被妹妹苏明玉知道了,他的第一反应是生气,希望尽力掩盖自己的不足,在众人面前仍然树立优秀大哥的形象;买超越自己经济能力的房子,让家人生活质量降低,指责妻子不大度……

活在别人期待里的人,自我边界往往不清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不会表达想要什么。孩子在青春期通过逆反,表达自己的需要,实现自我和父母的分离,心理学上叫“分离个体化”,因为只有心理上实现自我和父母、和他人的分离,才能建立个体意识。

听话的孩子往往难以建立自我意识,一辈子都在迎合他人的需要,一旦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再怎么迎合,都无法满足别人的需要时,危机就来了。因为人的能力始终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这时候,他会陷入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和挫败感,对于许多人来说甚至会是致命的打击。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乖孩子”,巨红琳有几点建议:要有跟自己独处的机会;和自己对话,觉察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不要委曲求全,多坚持自己的想法;青年时期可以努力成为拔尖人才,到了中年要学会做让自己开心的事,而不是只做别人期待、或者社会主流文化认为应该做的事。所谓“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实际上就是知道人的有限性,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不是被别人牵着走。

父母教育孩子,不要一味要求孩子听话、乖巧,用主流价值观绑架孩子是不人性的。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把权力还给孩子,不要干涉、暗示孩子,真正让孩子探索和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样,孩子的快乐才是由内而外的,深层次的,而不是随波逐流,被外界所左右。当他遇到任何问题时,才会像苏明玉一样有能力应对,而不是迎合别人,输了自己。

心理年龄始终18岁的“苏明成”

具有责任心、独立生活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但在苏家老二苏明成身上,却看不见这些要素。观众所看到的,是他啃老时的不自知,无法控制的极端情绪,以及对家庭、工作不负责任的态度。如果说人有两个年龄,即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那么,苏明成的心理年龄,等同于一个还没长大的少年。

在成都市华西小学心理老师蒋惠看来,苏明成的幼稚心理与苏母的溺爱有很大关系。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与孩子应划分界限,清楚什么是自己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轻易不越雷池。但在电视剧中,苏母却几乎包办了苏明成半个人生,从学业、工作,到买房、买车、结婚,导致成年后的苏明成根本不清楚自己的肩上扛着什么样的责任。

这样的孩子很可悲,因为父母剥夺了他成长的机会。孩子在每个阶段都有自己需要承担的事情。例如,成年之前,要承担学业,同时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成年后,要学会独立生活,规划人生;成家后,要学着为人父母,为人子女,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任。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长期间没有给孩子磨炼的机会,那么孩子年纪越大,就越难面对逐渐增加的责任和负担。

电视剧中,苏母去世后,苏明成的依靠没了,摆在他面前的是,需要养老的父亲、要还的贷款、要养的家。“这就像一个孩子一直在做一元二次方程,突然间要去学解微积分,情绪一定会崩溃。”蒋惠认为,这也是苏母去世后,3个孩子里苏明成变化最大的原因。

她建议,父母应对自己的爱有所节制,不能把手伸得过长。孩子人生的主控权始终归孩子,父母只要不越界,孩子自然而然都会长大。父母偶尔还要学会示弱,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能力有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自己学着解决问题,规划人生。

苏明成过于依赖母亲,也与父亲角色缺失有关。“苏明成可以从母亲这里学会关心别人,却无法从父亲那里学会如何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蒋惠说,被母亲带大的男孩要成为男人,会走一个“弯路”。孩子成长需要一个参照模板,女孩只要朝着母亲的方向发展,或超越母亲成为更优秀的女人即可,但男孩却需要“转个弯”,他会先无意识地参照母亲的方向发展,在男性意识觉醒后,再成为具有男性角色意识的男人,而苏明成由于找不到可以参照的模板,就卡在了这个“弯处”。

回归家庭与自己和解的“苏明玉”

很多人都想要活成苏明玉的样子,然而,有几个人能幸福地走向人生巅峰呢?春泥夏花教育创始人之一、国家心理咨询师胡东海认为,苏明玉独立、强势、理性,但不善于情感表达,尤其是负面情绪,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把自己的情感隔离起来,这是因为幼年时期没有得到爱和支持,缺乏安全感所致。

孩子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除了衣食住行等生理上的照顾,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陪伴和情感上的支持。如果在原生家庭中,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条件的爱与关怀,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有足够的安全感,也愿意信任别人,更愿意主动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从而帮助自己在学习和事业上有更大的成就。尤其是与母亲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人生初体验,也是人格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但是,在苏家,孩子的生杀予夺全凭苏母的心意,明玉长期在被忽视中长大。当家里谁都不是她的依靠,只能靠自己时,造就了她的独立性,但也形成了情感上的缺陷。家庭矛盾始终没有消失,只是被她隐藏了起来。

电视剧中的苏明玉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财富自由,在一场场家庭争端中充满底气。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没有偶遇贵人的运气,也没有明玉在学习上的“争气”,以至于在社会中打拼时,缺乏最重要的心理资源,也缺少让自己得到成长的内在动力。

苏母去世后,苏明玉被迫回归家庭,在处理各种状况时,被重新揉进这个家庭,过程中有痛苦和不适,但她再次与家人产生了感情上的连接。当明玉没有办法逃离,必须去处理和面对时,她有了重新审视自己、审视亲密关系的机会。

每个人都需要情感的连接,每个人都需要家庭的温暖。明玉被打后一个人躺在病床上,情绪低落,她也是渴望别人关心,需要家庭温暖的。尤其是当人处于低谷时,家庭的重要性就凸显了。

如何与原生家庭和解,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胡东海认为,只有释放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努力活出了自己喜欢的模样,和解才能降临。电视剧的最后迎来了大团圆结局,是因为苏明玉已经成长到有力量去面对、审视过去的自己和与父母的关系,比她的父母更有爱和表达爱的能力。但对于原生家庭并不是只有原谅这条路,与电视剧不同,原著中,没有皆大欢喜的结局,苏家还是带着伤,各自寡淡地相处,这也是另一个意义上的结局。

胡东海提醒,心理学引出“原生家庭”一词,是为了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理解他人,而非用作批判和怨恨。童年对人的发展固然十分重要,但原生家庭都有瑕疵,如果没有因此产生痛苦和焦虑,不用刻意去处理。真正的原生家庭问题,没有决心和意志,是解决不了的。我们可以尽力为下一代创建一个较好的原生家庭,但无需将其当作拒绝成长的借口。

 

一地鸡毛的背后,是对爱的渴望

《都挺好》这部电视剧提供了一个深入透视中国式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的视角,让各位家长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值得思考的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家庭,爱与恨、善与恶都同时存在其中,也都有其价值。爱可以是琼浆,也可以是毒药;恨可以是伤害,也可以是力量。大儿子得到了价值,也成为价值的牺牲品,无法面对真实生活的变迁;二儿子得到了情感,也成为情感的附庸,无法面对挫败,解决自我发展的困难;小女儿被忽略,却有机会逃离被母亲心理绑架的宿命,完成了自我的救赎。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些爱与恨,如何去平衡内心的冲突。每个人都有理想的家庭蓝图,面对原生家庭的影响,每个人都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或许,只有当我们找到真正的自我,真切地感受到爱的时候,才能学会审视和整合那些缺憾,去原谅与和解。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