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肯定的力量

《教育导报》
2019年第43期家教周刊(总第3300期) 导报三版

■记者 向颖 吴宇婷

     如果一位平时非常严厉的老师对你说“你真棒”,你一定会高兴得跳起来。童话大王郑渊洁说:“人性的本质是渴望欣赏。孩子尤其渴望欣赏。欣赏能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贬低能让孩子枯萎畸形。”近年来,受国外教育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多家长认识到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家庭教育中积极实践,但什么样的夸奖有力量?什么样的夸奖能帮助孩子建立有效的情感联结和正确的自我认知?本期我们共同探讨。

 

“想被夸”是每个人的心理刚需

前些日子,夸夸群在网上引起热议。尽管有人调侃其为“大型彩虹屁现场”,但其中蕴藏的心理需求值得关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汪金燕认为,如今,社会压力大,自我认可程度不高的人很多,夸夸群里的各种花式夸赞不是奉承或拍马屁,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互助,赶走生活中的负能量。另一方面,“想被夸”背后隐藏着我们的心理刚需: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

成都市高新区西芯小学家长陈群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从孩子们有意识开始,就注重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

一次,丈夫不在家,陈群需要将一袋米倒进米桶,大米非常沉,她一个人抬不起来,就向大儿子求助。大儿子先将米袋子提到一个小凳子上,又从小凳子提到高凳子上,最后,将米桶放在高凳子旁边,在米袋边上剪个口,大米便倾泻而下。陈群立马夸赞孩子:“能够学以致用,真棒!”

平时,陈群还经常带孩子们去菜市场买菜,鼓励孩子自主选择菜品,晚上做好饭后,她会对孩子们说:“你们今天选的菜特别好,营养搭配。”孩子们成就感“爆棚”,吃得特别香。

在陈群看来,夸奖不仅会给孩子力量,还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和他们是站在同一战线上面对困难的。

汪金燕表示,他人的评价对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孩子最初的自我认知来自父母,如果10岁之前没有从父母那里建立自我认同感,产生“我确实很笨”“我做什么事情都不行”的心理,对其一生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父母的认可与肯定会带来无穷的力量。“孩子进入小学后,同伴的认可大于父母的认可,特别是青春期后,孩子更在乎同龄人的看法,希望从同龄人那里获得肯定,但前期父母的教育行为是基础。如果孩子在家庭中较好地完成行为矫正,与父母形成良好的互动,自我认同感强,他更容易在社会群体中获得认可。”汪金燕说,如果孩子在群体中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不仅没有自信心,还可能通过一些夸张的行为获取关注。

 

“你很棒”是最无效的夸奖

尽管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赏识教育的重要性,但做法上仍停留在表面,缺乏有效的方法。汪金燕说,一些家长常对孩子说:“你很棒!”“你很优秀!”这样虚无的夸奖,会让孩子产生心理膨胀,不能真实地认识自己,还会让孩子对夸奖产生依赖,做什么事都需要夸奖,缺乏内在动力。

赏识孩子不是简简单单地夸几句,而是真正找到孩子的优点,结合具体事例进行有针对性的表扬。陈群认为,家长要将孩子看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很多家长不能理性看待孩子的优缺点。”陈群发现,如今,许多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总是看到孩子的缺点。

她举例,一次课间,班主任将班上课间的照片传进家长群里,陈群发现,周围孩子都在玩耍时,一个小女孩安安静静地趴在课桌上写作业,她刚想在群里表扬几句,女孩的妈妈就说话了:“老师,提醒她一下,写作业的时候背要直。”

汪金燕分析,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总认为孩子做得不好,是因为每个父母心中都有“理想孩子”,对于孩子有自己的期待,会用心里的尺子衡量孩子的行为,当孩子的表现稍微不合意愿,就批评教育。“孩子需要父母发自内心的赏识,首先就需要父母正确认知孩子,不要在心里对孩子划线。”她说。

如何正确、有效地认可孩子?汪金燕给出三点建议:首先,针对孩子的具体行为进行鼓励和表扬,你可以告诉孩子,字写得很好,哪些字写得不错,哪些需要再加以练习,让表扬更真实,也更有指向性。其次,赏识、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聪明。强调那些通过后天努力做到的行为,而不是先天因素,让孩子懂得更重要的是靠自己辛苦努力获得成功。最后,家长可以适当地通过别人之口赏识孩子,如果只是父母夸奖孩子,孩子会有疲倦感,你可以告诉他:“张叔叔夸你很会收拾房间,整理能力很好。”通过别人之口对孩子的具体行为给予肯定。

 

孩子犯错也需要正面鼓励

陈群的大儿子不爱写作业,因此给老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一次课间,老师抽查作业,大儿子正巧想上厕所,老师怀疑他没有完成作业,找借口,便让他等一会儿,查完作业再去。没想到,大儿子实在憋不住,当场尿裤子了,导致全班哄堂大笑。

陈群提前在老师电话中知晓了事情的经过,大儿子一进家门,她就给了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他:“今天你做得很好,你想想,如果你因为怕别人嘲笑,就把身体憋坏了,那多可惜。而且,你尿裤子了,老师就会知道你没有骗人,是真的要上厕所。从这两点来看,你做得很棒啊!”听到妈妈这么说,大儿子脸上的愁云渐渐散开,陈群继续建议:“如果明天有同学嘲笑你,你就说:‘难道我一个大活人,要被尿憋死吗?’”第二天,大儿子真的这么回复其他同学,很快,班里再没有人嘲笑他了。

“当孩子已经受到嘲笑,他心里也在犹豫,这个行为是不是不好的。这时,认同孩子的生理需求、认同孩子的感受很重要,妈妈的支持会让他不害怕。”汪金燕认为,孩子不可能不犯错,这时情感上的接纳是第一步,处理完情绪问题,再引导孩子,下一次遇到相似的情况,应该怎么解决。

陈群也反思:“追根究底,是因为他经常不好好写作业,导致老师下意识地认为他想逃避。但当时孩子的内心是崩溃的,所以,我要先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再处理他的行为问题。”陈群认为,家长不要放大孩子的缺点,在肯定孩子的同时,引导孩子慢慢改掉坏习惯。久而久之,孩子对自己也会慢慢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可以加强哪方面能力。

“从孩子的错误中发现优点,进行引导,也是一种教育方式。”汪金燕说,当孩子犯错时,你就事论事批评他、纠正他,很多时候孩子的耳朵是关上的。比如,发现孩子说脏话,如果你直接告诉他:“这是不好的,不要说。”孩子未必听得进去。你可以换一个方式和他沟通,比如:“你学习能力很强呀,这些新鲜词汇学得很快,但你可以学习别的东西来证明你的学习能力。”直接指责会让孩子产生抗拒情绪,夸奖会打开他的耳朵,这时,他更容易听见你真正想传达的话。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