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木匠到大画家

《教育导报》
2019年第55期教师周刊(总第3312期) 导报四版

 

■冯娟

《白石老人自述》

作者:张次溪(合著者),齐白石(口述者)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第1版(2010年1月1日)

ISBN:9787108033581

 

《白石老人自述》是一本朴素动人的书。老人开篇第一句话就说:“穷人家的孩子,能够长大成人,在社会上出头的,真是难若登天。我是穷窝子里生长大的,到老总算有了一点微名。回想这一生经历,千言万语,百感交集。”单这一句,就把人带入了辛酸的往事里。

他之所以能够读书,是母亲把烧饭用的稻草上没有打净的谷粒用洗衣服用的木椎一点点椎下来,积了四斗,原打算放在银匠那里给自己打一对首饰的,后来换了钱,给他买了纸笔书本,与祖父珍藏的一块断墨、一方裂缝的砚台一起,凑成了“文房四宝”,才让他勉强有学可上。但也只读了大半年,后来年景不好,家里人都快吃不上饭了,作为家中老大,他也就顺了家中长辈的心意自动弃学了。但他爱画画,在学堂里时,撕作业本用来画画,还被当先生的外公批评。后来,凡是眼里见过的东西,他都把它们画出来,鱼、虾、螃蟹、青蛙、麻雀、喜鹊、蝴蝶、蜻蜓这一类眼前常见的东西,他最爱画,而且画得也最多。

12岁时,疼爱他的祖父去世,家中境况更加艰难。父母想让他下田学耕作,但无奈他体弱身乏,扶了犁,顾不得牛,在田里一天也做不出多少活计。父亲让他去学木匠,想着有一技傍身,总能够活命。由粗木工转做细木工,一晃许多年,他都是别人口中的芝木匠,但无论多么努力,一大家子吃饭的事情总还是紧巴巴的。

20岁那年,他偶尔看到主顾家的《芥子园画谱》残本,马上借回家临摹了一遍,算是真正开始了绘画的启蒙。他白天做木工,晚上收工回家后,以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地勾影,如是又过了6年。27岁时,有幸拜了两位当地名士学画作诗,以卖画为生,家境才逐渐好转。

纵观白石老先生的一生,勤奋是他最显著的特质,无论是跟着师傅做木匠时,还是后来受各路名家指点学画时,他都谦虚勤奋,自励自警。见到名作,必认真揣摩,推敲技法,且只要不外出,每日必在家作画不歇,在反复的练习中磨炼技艺。他胸怀宽广,当有人看不起他的木匠出身,并指责他的画毫无书卷气时,他说:“画好不好,诗通不通,谁比谁高明,百年后世,自有公评,何必争此一日短长,显得气度不广。”甚至有人买了他的画作,却不让他题字留名,他也不生气,还安慰自己:只要付钱给我就行。

对于世人执著的名利,他也常避而远之。他只希望能照顾住一家老小的温饱,这个朴实的想法贯穿了齐白石的一生。哪怕后来成名,有人推荐他当官,为慈禧太后做代笔,应酬酒会或是国立艺术学校的教授,他都能推就推,他说:“糊上嘴就得了,何必要那么多钱,反而自受其累呢。”

齐白石老先生活了93岁,一生都是别离。眼见着亲人一个个离世,先是祖辈,后是恩师,然后是弟弟、儿子等。但无论何种打击,他都以深海一样的胸襟容纳着,并将融合了各样人生况味的笔触,画进了画里,写进了诗中。

《白石老人自述》这本书的大部分是由齐白石先生口述,由族中晚辈张次溪笔记的,语言未经刻意修饰,清新朴素,读来轻松愉悦,有“到老莫闲风味薄,自煨牛粪火炉香”的烟火气。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